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高层三年提七次 转板离新三板还有多远

2016年12月27日 08:22    来源: 人民网     吴柳雯 汪荔诚

  从2013年12月到今年12月,从《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三年时间里,有关“新三板转板”的相关内容,至少已在国务院和证监会所发布的文件中被七次提及。而转板政策将如何制定,其试点又将如何运行,则始终为市场所关注。

  不过,截至目前,对转板试点的权威表述依旧停留在“研究推出”阶段,一些原希望走转板通道的企业转而又去排队IPO。对此,多位市场人士指出,新三板的转板试点短期内难见大的进展。同时,也有分析师预测,在监管层的推动以及市场形势的引导下,明年新三板的定位或许将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转板政策才可能更为明晰。

  高层文件多次提及

  作为建立不同层次市场间有机联系的重要工具,“转板”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从近三年的高层文件来看,对新三板转板制度及试点的讨论频率已有所提升。

  今年12月19日,国务院在正式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研究推出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向前追溯,早在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国发〔2013〕49号文),曾明确提出“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达到股票上市条件的,可以直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上市交易。”

  此后,2015年6月、2016年10月,国务院相关文件先后提及“加快推进转板试点”、“研究转板相关制度”。此外,去年12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及“研究推出转板试点”。

  此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

  在证监会层面,则分别于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发布的两份文件中提及对“新三板转板试点”的相关思路,如:推动在深交所创业板设立专门的层次,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2个月后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坚持(新三板)独立的市场地位,公司挂牌不是转板上市的过渡安排。

  至今年4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强调,转板上市的前提是,挂牌公司必须符合《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在股权分散程度、公司规范经营、财务报告真实性等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

  “试点”推出尚需时日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发展几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对此,有研究人士乐观预计,上述领域在新三板均可找到一些对应的优质挂牌企业,未来,首批转板试点或许就将从这些企业中产生。

  不过,也有多位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新三板转板试点短期内难见大的进展。一位资深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在监管层的推动以及市场形势的引导下,明年新三板的定位或许将更加明确,只有在此基础上,转板政策才会更加明晰。

  该分析师认为,目前新三板的整体定位已较为鲜明,但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各方对新三板的定位和认识依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一些人担心转板制度将破坏新三板市场独立发展的趋势,使优质企业快速流失。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挂牌企业家数过万的证券市场,目前新三板的流动性确实令人担忧,只有上下打通才能让这个市场活络起来。”

  转板机制作为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对其中各方诉求的权衡、对规则制度的完善将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目前,对新三板转板试点的探讨主要还停留在“研究”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推出尚需时日。

  半数拟IPO企业瞄准创业板

  从个体来看,今年以来,新三板挂牌企业选择IPO的数量急剧上升,其中半数瞄准了创业板。有机构投资者认为,当前新三板拟IPO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必然存在着泡沫。

  据东财Choice终端统计,截至12月中旬,已有近300家新三板企业先后进行了上市辅导,其中200余家企业是在2016年宣布接受上市辅导的。而从IPO预披露看,69家新三板企业已经发布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其中,拟上市板块为创业板的是33家,占比近半。

  一家来自深圳的新三板拟IPO企业的董事长向记者透露,早在挂牌新三板前,公司就考虑过是否直接IPO。因为当时有转板的政策预期,公司最终选择了先到新三板融资,再伺机转板。而现在,迫于公司融资需求及现有投资人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排队IPO。“2015年初挂牌时融资还比较顺利,到了今年压力陡然增加,潜在投资人只认同IPO逻辑。此外,公司现有的投资人也在催着早点接受上市辅导,同时还可以再做一轮pre-IPO的融资。”

  不过,也有机构投资者认为,当前新三板拟IPO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必然存在着泡沫。沪上某PE机构的投资总监也告诉记者,其所在机构曾投资了一家河北的拟IPO企业,受益于“扶贫政策”,该新三板企业市值翻倍,这家PE机构迅速决定卖出。“我们算了一下,该企业即使IPO成功,按目前的增长率,市值大概也就再翻一倍。但加上等待时间(包括上市后的锁定期),换算成年化收益率,好像也不怎么划算。”该投资总监进一步表示,上述案例还算是成功的,而另外一些拟IPO企业只是随大流地宣布接受IPO辅导,“故事讲得好,估值越炒越高,但最终肯定会伤到一些投资人。”他最后指出,未来转板细则逐渐明确后,将有利于非理性泡沫的出清,由此,投资新三板市场的逻辑也会更加明确。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