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的保险市场格外热闹,一方面是有望凭借高速增长的保费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另一方面却又出现各种“花边”,为这个具有巨大资产规模的市场添上不少谈资。记者梳理今年保险业内的多桩热点发现,险资举牌、健康险、香港保险、互联网保险等,成为今年保险市场最大热门。
险资“炒股”遭约谈
保险资金今年显得异常活跃,不断挑战监管底线。从旷日持久的“宝万之争”再到某人寿“买而不举”,“野蛮人”几乎吸引今年保险市场的目光。事实上,考虑到稳定性和流动性,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投资者结构,但个别保险资金“快进快出”通过概念炒高股票获利,遭到监管层约谈整改也就成为必然了。
作为险资举牌资金的主要来源,万能险在监管层雷厉风行的严监与喊话之后,其增速预计将大幅减缓。“尤其是主打万能险业务的中小保险公司会受到较大影响。”国信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陈福分析,明年保险行业将加速回归保障,长期期缴业务或将成为核心竞争点。
健康险保费收入激增
健康险今年特火。数据显示,国内健康险今年前三季度增速达86.8%,按这一速度预测,全年其保费收入将超过5000亿元,规模几乎可以与车险规模持平,而车险今年以来的增速已不到10%。按此趋势来看,健康险或将在明年成为保险行业中爆发最强的险种,
目前,互联网重疾险最受保民追捧。“互联网保民目前已经超过4亿,以80、90后为主力军,具有年轻、活跃等特点。其中有孩子的家庭投保意愿更强。”富德生命人寿资深精算师表示,这批人群普遍正处于成家立业阶段,除购买适当的意外险外,重疾险成为这批人群配置险种的优先选择。
不少内地保险公司开始借鉴香港保险重疾险的设计理念,通过“轻症设计”来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新华保险、太平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保险公司都根据这一思路推出了相关险种。
香港保险“高烧”仍未退
今年以来香港保险持续走红,仅2016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就达到301亿港元,接近2015年全年的316亿港元。
与内地保险相比,香港保险确实存在着保障范围较广和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它是否适合每个人?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它始终存在着法律上与内地的原则性差异及汇率风险等,更有部分从业人员夸大其投资收益、隐瞒投资风险等,消费者亟须重视。
“购买香港保险需要谨慎,要从自身需求出发。”业内人士提醒内地消费者,香港保险并非人人适合,需要考虑自身保费投入等方面来进行价值判定,切忌盲目跟风购买。
互联网保险保民超过3.3亿
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险火山爆发,风口之上,融资火热,估值高调,但其破冰的速度却没有预期那么迅猛。
“与市场前景和融资火热程度相比,互联网保险的实际发展速度亦步亦趋。”业内分析,原因在于政策收缩与传统保险行业弊病仍然较多,多数互联网保险玩家们难免沦为了传统保险的销售渠道,创新有限。
不过,至少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已深入保民心中。有关机构年中发布的首份互联网保民报告中显示,截至今年3月,被互联网保险服务的用户已超过3.3亿,同比增长42.5%,互联网保民人数已经是股民人数的3倍,基民的1.5倍。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保险科技将成为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核心引擎”。
消费保险刷出全球新纪录
2016年是消费保险的爆发之年,这个全球保险业的新品类从几年前的退货运费险开始萌芽,今年发展成了30多个险种。“双11”当日,仅在淘宝天猫平台,就创造了单日6亿保单的世界纪录,成为全球保单量最大的险种。根据蚂蚁金服数据显示,消费保险为保险行业创造了近1亿新保民。
这也使消费保险被认为是保险真正切入消费刚需的开始。记者从蚂蚁保险平台了解到,在“双11”消费洪流中,消费保险为平台商品的资质、质量、价格、物流和售后等各个环节提供了保障,服务了400万小微商家与3亿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