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赴港投保额急增1.3倍背后的风险链

2016年12月12日 08:36    来源: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前三季度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新增保费489亿港元,汇率、保险费率成推手

  □本报记者 但慧芳

  看到周围的同事和亲戚都在香港购买了保险,武汉的陈先生终于按捺不住,上周与从香港飞过来的香港某大型保险公司经纪人见了一面。

  “去年几乎没听到讲,今年走到哪都能碰到。”12月7日,陈先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其准备一年买1万美金,买5年。

  事实上,今年来越来越多类似陈先生这样的中部城市居民开始熟知香港保险。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赴港贡献新增保费489亿港元,同比增速高达131.75%,而在2015年和2014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24.85%和65.69%。

  “近两年以来香港保险在内地市场明显比之前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地居民为规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风险,对境外资产配置更为青睐。”12月1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胡宏兵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只是其中的金融载体,香港保险产品和内地保险产品各有优劣,而且抵抗汇率风险并非仅有保险渠道可以选择,购买香港保险需理性看待。”

  经纪人:“今年的客户是去年的2至3倍”

  在武汉,像陈先生这样对购买香港保险有兴趣的不在少数。

  一位保险人士近日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在武汉本地生活论坛上,今年以来不断有“前往香港购买保险的经历”等帖子冒出,香港保险代理人在武汉保险市场较为活跃,不少购买过内地保险的保民向其咨询购买香港保险的必要性。

  “去年有意向咨询我的客户大概一年有100多人,到今年年底,有将近300多人,是去年的2至3倍,按40%—50%的达成率来算,今年的客户是去年的2至3倍。”12月7日,一位在香港某大型保险公司供职的武汉籍香港保险经纪人对长江商报记者估算。

  该香港保险经纪人表示,今年明显感觉武汉等地的客户数量出现激增趋势。

  “2009年开始有内地居民尝试买香港保险,2014年至2015年两地保险业交流频繁,上海深圳等地居民开始兴起购买香港保险的热潮,2016年则迎来一个资金量迅速增长的阶段。”上海一资深财务顾问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称。

  事实上,从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历年公布的数据,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内地居民前往香港购买保险的增长情况。

  长江商报综合统计发现,2016年前三季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新增保费为489亿港元,在2015年内地客户同期新增保费211亿港元的基础上,同比增长131.75%,增长幅度超出1.3倍。

  而2015年前三季度内地客户同期新增保费增速为24.85%,全年新增保费规模301亿港元,年增速为23.36%。2011年到2014年期间,内地客户全年新增保费维持在50%左右增长幅度,年新增保费分别为63亿港元、99亿港元、149亿和244亿港元,增速分别为43.18%、57.14%、50.51%和63.76%。

  赴港买保险多看中“增值+换汇”双重功能

  “主要是看到人民币一直在跌,我们有孩子的家庭,想为未来提前做一份美金保障规划。”陈先生这样介绍自己赴港购买保险的原因。

  在陈先生的朋友看来,香港保险还有一重好处是“出钱少,赔的多,性价比高”。

  所谓的性价比高,是指香港保险相比于内地保险,一些保险产品保险费率更低,保民所缴同样的保险费用,在香港保险产品中获得更高的理赔额度,杠杆比例更高。

  一位从内地保险公司跳槽到香港保险机构工作的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保民感受最直接的应该是价格。以寿险等人身险为例,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产品同样的保障额度,总保费上要便宜30%至40%;一些重疾险上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产品总体费用便宜大概10%左右。

  在武汉一位内地保险公司资深代理人看来,香港保险的火爆有一定的汇率优势,香港保险可以选择以美元作为结算方式,投资渠道宽松,内地保险监督机构管控上更为严格,因为带来的收益相对略高一些。但他认为,居民因“羊群效应”跟风购买香港保险的因素也占不小的比重。

  上述多位从事香港保险代理相关工作的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汇率的贬值和波动是不少家庭选择购买香港保险以应对换汇对冲的主要原因,香港保险产品对内地居民来讲兼具“增值+换汇”两重功能,吸引陈先生这样的客户群体。

  不过,也有保险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今年香港保险较之于往年资金量出现迅速扩大,基于一些理财公司或者财富管理机构等发现通过香港保险进行资本挪移,规避财务和税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企业或企业人士购买香港保险的额度大多在百万美元以上,已经远超家庭资产配置的范畴。

  业内人士称,通过投资万用寿险等产品,香港保险的投资者可以实现尽快套现的目的。如在香港的保费在50万美元或以上,投保人可以一次性付清保费,投保后第一年就可以取回保费的90%或以上。除了可以选择取回现金,投保人更可以选择将保单抵押给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今年来银联卡购买香港保险受限,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出新招严控资本外流,要求资本项下500万美元或以上资金的汇出报外管局审批,并加大对大型海外并购交易外汇审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胡宏兵表示,从银联卡香港购险刷卡行为和交易金额限制、贸易进出口和对外投资并购从严审查等,均是监管部门为了防止资本外逃等情况出现而采取的举措。

  理赔维权等后续风险需警惕

  在上述从内地保险公司跳槽到香港保险机构工作的人士看来,随着银联卡“限购令”进一步加严和对香港保单销售“红线”界定的规范,香港保险在新的一年将会出现资金量下降、家庭消费需求上升的趋势。

  “内地高净值人群数量的攀升带来了对境外资产配置的热潮,但购买香港保险确实存在风险。”该人士表示,首先是跨区域带来的时间、效率和流程成本,消费者必须前往香港进行“面签”和投保;其次,香港保险的后续服务和沟通成本显然要高于内地保险。另外,对于存在的潜在纠纷,香港保险维权成本较高,对于一些略微便宜的香港保险产品,其综合成本并不会比内地保险便宜。

  此外,该人士认为,汇率的走向未知,并不排除人民币汇率出现回升、美元坚挺度下降的可能。“毕竟是10年、20年的期限,这些都难以估测。”

  “选择配置境外资产的渠道并非只有一条,选择购买香港保险等金融资产就意味着失去内地高收益资产的机会。”胡宏兵指出,目前国际交流更为频繁,仍有不少外商看好中国市场蕴藏的机会,此类投资也应该重点关注。

  上海一资深财务顾问人士表示,市场一直处于变化再重新组合阶段,目前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新增保费的规模仅为内地市场原保险保费规模的1%左右,“根本不值一提”。高净值人群或有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但从长远来看,香港保险只是居民消费保险的一部分。

  “有些内地保险产品比香港保险产品在某些方面保障范围更广,赔付条款更宽泛,两地的保险产品其实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胡宏兵指出,除去汇率风险,从保障角度来说,香港保险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跨区域理赔风险,需要引起保民注意。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