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深港通今日开通:五千亿南下资金蓄势待发

2016年12月05日 08:5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上个月25日晚间,中国证监会、中国香港证监会正式批准深交所、香港联交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香港中央结算公司12月5日开始启动“深港通”。深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将于12月5日开始。

  与此同时,深交所也公布了港股通、深股通名单,港股通股票共417只,包括恒生综合大型股100只、恒生综合中型股193只、恒生综合小型股95只、不在上述指数成份股内的A+H股29只,约占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市值的87%,日均成交额的91%。

  广发证券分析师陈杰预计深港通会延续南热北冷的局面,明年南下资金新增规模预计为4000亿—5000亿元,深港通的开通对港股的正面影响会大于A股。

  深港通的资金动向,市场预期几乎一致。著名私募朱雀投资有关人士表示,“从资产配置角度,在当下人民币贬值压力未充分释放的前提下,资金北上的吸引力和动力不足,南下的热情反而可能更高。”

  北向投资机构居多

  炒法和散户区别大

  目前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的途径中,QFII、RQFII受到额度限制,沪港通只能交易沪市标的,而基金互认获批的基金数目亦较少。深港通开通后,为外资投资A股打开另一个通道,海外资金净流入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

  根据过往QFII、RQFII和沪股通的经验,市场普遍认为深市中估值水平低、股息率高的大盘蓝筹股受到海外资金关注的几率较大,同时,其特有的但香港市场相对稀缺的品种,如军工、白酒、中药等也极有可能受到关注。“还有就是中小创板块中具有真实成长性的股票会受到更为关注基本面的海外资金的关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唐海亮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数据回测表明,沪港通净流入资金量最大的标的股票股价不一定上涨。”广发证券分析师陈杰指出。

  多位基金经理一致认为,深港通对A股的资金影响有限。由于“深港通”的开通在市场一致预期之内,这种预期于前期市场中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陈杰指出,香港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而目前深市创业板中小板低迷,香港机构投资者不太可能像A股散户一样去追逐高估值的小盘股,深港通开通后北上资金依然会优先选择业绩好、市值大、估值合理的标的。

  南向资金更为激进

  香港没有“韭菜”割

  相比北上资金的冷静和沉稳,南下资金比去年更加激进。今年以来截至2016年11月25日,南下资金累计净额为2355亿元,比去年全年的南下资金净额增加了逾50%。由于港股通有50万资金的门槛要求,南下资金依然以机构为主。

  整个资金往南流动的大背景是,中国已经从“资本贫乏国”转变为“资本富裕国”,但随着GDP增长放缓、国民财富增加,大量金融资本无法找到足够而有效的资产供给。中信证券高级策略师杨灵修指出,本轮资金南下“最原始的动力”来自人民币贬值预期和内地投资回报率下降,这比“动听的海外投资故事”更具推动力。

  事实上港股赚钱并不比A股容易。华南某公募港股基金基金经理程浩告诉媒体,相较A股和美股,港股是一个难度更大的市场。港股犯错误的成本远比A股高,但是做对的收益却没有A股高。“香港市场太机构化了,没有‘韭菜’可以割。基金经理需要很长的交易历史来帮助他们识别里面的阴谋诡计和陷阱。”此外,作为市场化的离岸金融中心,香港股市受全球资金流动的影响较大,同时外资机构为主、衍生品种类丰富、注册制等市场特点导致港股的投资逻辑与A股存在较大差异。前述香港交易所人士指出,依靠消息或是炒壳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港股的游戏规则。同时投资者也不能忽视港股市场其他不同于A股市场的特点,比如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不设涨跌停限制等。

  北向资金爱高分红股

  南向资金偏好博彩业

  深港通开通之后,将会对A股产生哪些具体影响?深港通标的又有哪些?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深港通标的品种比沪港通更丰富,在北向和南向都增加了100多只标的股。

  在北向的标的股(深市)中,机构认为,四类股最有可能受益。一、高分红,低估值的股票,集中在银行、家电和公用事业等行业,最近在A股市场已有体现;二、稳健板块的领头公司,海外资金明显偏好金融、公用事业(环保)等板块;三、深圳市场稀缺行业中的龙头公司,这些股票集中于消费(比如白酒)、旅游餐饮、传媒、电子、农业、汽车(新能源车)等领域;四、QFII连续重仓股。

  在南向标的股(港股)中,可关注以下板块及个股:近三个月港股通活跃股出现最多的银行板块;港股通新增名单中的优质个股。深港通增加了恒生小型股指数成份股,总共203只,其中市值在50亿港元以上的100多只个股是被纳入标的股的;新兴产业中具备A股对标公司且估值与对标公司有差距的个股;关注港股中相对独特或稀缺的子行业或个股,例如博彩业。

  华西都市报记者 朱雷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