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51家上市公司定增募资1.36万亿,303家公司缩减规模,总募资额减少3138亿
□记者郑玮
A股定增市场正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12月4日,长江商报记者根据Wind统计显示发现,今年以来,共有651家上市公司发行定增项目,募集资金1.36万亿元。其中,有303家公司对定增规模进行了“瘦身”,实际募资金额5809亿元,与这些公司此前规划的融资额8947亿元相比,缩减3138亿元。
缩减背后是定增市场曾经的“野蛮生长”,长江商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呈突飞猛进发展态势。有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813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增方案,实际募集规模达1.2万亿元,增发总量约是2014年(增发数量476家,增发规模6942.03亿元)的两倍。
“定增‘瘦身’,一方面对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开展业务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部分公司对融资方案进行调整,对融资用途更加谨慎。随着部分融资方案中价格的降低和数量的减少,对市场的资金压力也会相应减少。”12月3日,中信证券一位私募方向研究员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定增监管收紧,市场或许能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定增成A股融资主渠道
定向增发一直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主流方式,也是A股市场一道风景。事实上,近年来定向增发已超越IPO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手段。
根据最新3年的数据显示,定增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813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增方案,实际募集规模达1.2万亿元,增发总量约是2014年(增发数量476家,增发规模6942.03亿元)的两倍。
从定增募集规模来看,2014年和2015年市场发展迅猛,每年都以几乎翻倍的速度在增长。
定增市场规模大跃进,相应掘金定增市场的产品数量自然也不甘落后,尤其是私募机构的定增产品。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私募发行的定增产品高达892只,总募集资金金额2.2万亿元。其中定增产品的月发行数量均在75只以上,在1月、4月、6月和7月更高达100只以上。
一位公募基金专户投资经理表示,今年之前,定增市场竞争相对温和,仅依靠较高的折扣率就能有一定的“安全垫”。今年以来,各路资金蜂拥进入定增市场,包括基金专户、券商资管、期货专户、信托计划、私募自主发行产品等一共逾千只产品,公募定增基金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定增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当部分定增标的折扣收窄至不足10%甚至溢价发行时,单纯依赖折价率换取初始安全边际不再现实。对此,公私募机构人士认为,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折扣论”投资逻辑已退去。未来机构参与定增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真正优质项目的鉴别能力,以及对上市公司、投行、并购标的等资源的整合能力。
“定增市场在当时有进入卖方市场的趋势,当时上门找我们的有银行资金、公私募基金,还有一些个人投资者,不少人还托各种关系找上门。”一证券事务代表如是说,但最近,定增市场冷静下来之后,他有点担心定增项目是否能顺利推进。
有分析认为,前期大量的资金涌入,导致定增市场竞争激烈、折价率大幅下降,定增标的参差不齐,筛选优质标的难度加大,“躺着赚钱”将成为过去式。同时,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单纯依赖折价率换取初始安全边际已不再可观,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投资定增的制胜法宝。
私募定增产品发行量“过山车”式下滑
火热的情绪在10月以及11月逐渐冷静下来,今年10月私募定增产品发行量仅为34只,而进入11月,私募定增产品的发行量仅有17只,创下了今年新低。
11月份,月恺英网络、平高电气、美盈森、西宁特钢、兆驰股份等11家上市公司的实际募资总额较预计募集资金进行了调整,例如西宁特钢预计募集52.08亿元,实际募资总额为17.5亿元;美盈森拟募集32.5亿元,实际募资总额为14.08亿元。
从近期监管的对定向增发的审核速度来看,下半年也较上半年明显放慢。据公开资料,正常从递交材料到最终的发行差不多需要5个月,而进入下半年该周期差不多变成10个月;从数量来看,也出现了逐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1月到目前为止仅有几家。
例如,贵人鸟今年8月10日申请定增,11月22日才获得证监会批文。康达新材7月27日申请定增,11月16日拿到批文。此外,因长时间未拿到批文而需要延长非公开发行股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的上市公司近期也明显增多。如天津松江今年3月8日定增项目就已经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但从公告来看,时隔7个多月还未收到书面核准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的反馈意见日渐增多,不少上市公司定增项目受到“质疑”。
今年8月2日晚间,华昌达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23.85亿元,用于扩建汽车装备制造车间项目、面向多领域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研发项目、军工板块建设项目等方面。11月18日华昌达收到《证监会行政许可项目审查反馈意见通知书》,通知书针对定增项目提出8个重点问题、2个一般问题,让“华昌达”说明拟购置工业楼宇、办公用房的具体位置、面积和使用计划,是否签订购房合同;租赁房产实施的项目是否拥有明确的租赁意向,工业楼宇的具体建筑面积和使用规划等。
另一个信号是IPO发行节奏的加快。从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出,11月4日,证监会下发9家企业首发批文;11月11日,证监会再下发15家企业发行批文;11月18日,又核准14家企业首发申请。
从批文下发的节奏看,今年前10个月基本保持在平均每月2批次的发行节奏,进入11月后,频次达3次;从数量上看,11月累计批文达38家,约等于4—6月总量。
“总的来说,市场传言的取消定向增发可能性不大,但监管重层从严处理、从慢审批的态度应该可见端倪。”有业内人士分析,短期内规范市场,清理乱象,这显然长期利好市场。
目前,围绕上市公司定增,市场各方展开利益追逐和监管升级等博弈局面。业内人士表示,定增一方面赚钱效应突出,另一方面部分项目价格倒挂;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借定增融得资金,另一方面分到定增“蛋糕”的人有限;一方面定增为市场引得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资金来源模糊,暗藏风险。
内源性资本积累更可靠
“除了融资规模外,少数公司的定增也确实有疑问,譬如投向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动辄数十亿的规模;还有一些公司,长期以来经营业绩不理想,没有为股东创造多少效益,但打着转型的旗号,推出几十亿的定增计划,把钱交给这些公司真的放心吗?”一位长期观察上市公司的市场人士认为,限制定增还可以打击市场对壳资源的炒作。
面对定增市场的乱象,其实自去年年底以来,监管层就多次以窗口指导的形式希望矫正市场的意图。如去年10月,监管层鼓励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今年年初时提及鼓励定增以询价方式和接近市价发行。今年5月,监管层叫停跨界定增;7月又再次收紧募资用途,严禁用于非资本性支出;大股东也不得通过资管产品参与定增认购。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首先要鼓励上市公司内源性资本积累,对定向增发募资规模设限,如定向增发融资额不得高于企业净资产的50%。“一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规模相当于其账面净资产的数倍,这并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家净资产1亿元的企业通过定向增发一次性融资20亿元,很难想象这个企业管理层能够驾驭资产规模急剧膨胀后的新企业,大规模增发融资后,更大的可能性是企业资产的长期低效运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上市公司通过配股方式募集资金。他表示,由于配股面向全体股东,相对公平,而且要求配股比例不高于10:3,可以遏制上市公司大规模地圈钱行为,相比较而言,配股是一种更为公平、理性的融资方式。最后,他建议对定向增发的股票设定更长的锁定期。目前A股市场上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中相当一部分是短线套利者,定向增发虽有锁定期,不会立刻对二级市场形成冲击,但一旦锁定期结束,套利资金就会套现出局。为了避免定向增发沦为上市公司利益相关方参与低价增发套利的工具,减少定向增发解禁潮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建议对定向增发设定更长的锁定期,所有定向增发股票的锁定期不得低于三年,让定向增发成为产业资本长期投资的工具,而不是套利者低风险高收益套利、掠夺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