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闻险起舞行情有望到年底

2016年12月05日 08:36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报记者 | 赵怡雯

数据来源:Wind资讯

  险资举牌实力雄厚:三季度末险资资产规模14.6万亿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仅为14.25%,远低于上限30%。未来若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升至20%,将有望带来约8400亿元的增量资金。

  作为A股多年的老玩家,保险资金最近又耐不住寂寞了。恒大举牌梅雁吉祥、万科A;继南玻A之后,前海人寿又盯上格力电器;安邦系11月份以来两度举牌中国建筑……被举牌公司股价纷纷大涨,不少投资者得出“跟着险资有肉吃”的结论。

  而各家券商的研究报告也开始琢磨险资投资逻辑,分析谁会成为下一个险资举牌概念股。那么,作为中小投资者,跟着险资真的能分到一杯羹吗?那些被“财大气粗”的险资盯上的上市公司,真的能实现长期价值重估吗?

  追逐举牌股

  上周(11月28日—12月2日),A股市场可谓是“中字头”当家,上证综指最高飙升至3301.21点,创10个月新高。从9月末到11月末,沪指大涨近300点,周线七连阳。这其中,保险资金可谓功不可没。

  根据同花顺统计口径,保险机构从2015年开始举牌A股上市公司。2015年后两个季度,险资举牌规模分别达到693亿元和805亿元。2016年上半年,险资举牌规模大幅下降,但从第三季度以来,险资举牌的规模再度出现明显扩张。截至目前,2016年下半年险资举牌规模累计达到310.4亿元。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保险资金持有A股市值达5500多亿元(剔除中国人寿、中国平安),重仓持有股票数量达680多只,相当于A股总数的四分之一。

  而那些被保险资金垂青的股票,则迎来了股价连连攀升。

  以中国建筑为例,近1个月的走势与安邦的增持不无关联:

  11月18日至11月21日,安邦资产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中国建筑至6.21%。

  11月22日至11月24日,安邦继续增持了中国建筑3.79%的股份。

  截至2016年11月24日,安邦资产持有中国建筑普通股30亿股,占上市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10%。

  11月29日,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一机构席位巨额买入中国建筑77.33亿,疑为险资再度增持;同时,5家机构合计卖出706305.52万。

  安邦方面称,增持主要是期待获得长期稳定的财务回报,“未来12个月内将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市场情况等因素,在合适的市场情况下拟继续增持中国建筑不低于1亿股、不超过35亿股的股份”。

  同样闻险起舞的还有伊利股份,11月29日,伊利股份盘中多次触及涨停。截至当日收盘报价20.12元,涨幅8.7%,成交额109.3亿元,股价创2015年6月以来新高。

  11月29日晚间,伊利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拟向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申请35亿元人民币公开统一授信,具体用信业务由公司办理。对于伊利股份股价暴涨的原因,有分析师认为,与险资的举牌预期相关。

  热情难断

  险资举牌概念股缘何在年底卷土重来?

  “由于每季度、年末是险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考察时点,一旦不达标,可能会影响险企在下个阶段投资、保险等业务的开展,所以,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险企很可能在接近季末、年末的时间点集中调仓,降低最低资本占用,以满足偿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指出。

  因此,“闻险起舞”的行情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有望持续到年底。

  李立峰表示,从险资举牌的对象来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高股息率、低估值、类债券的品种;另一类偏向于股权分散、易于争夺控股股东位置的品种。从目前险资增持“地产建筑等”价值股来看,不排除年底将增持“银行”等品种。

  “保险的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张,目前的权益资产仓位不高,仍有加仓空间。”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杰指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险机构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4.6万亿元,其中,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仅为14.25%。根据保监会规定,险资配置权益资产比例的上限为上季末总资产的30%。

  而从国际经验比较来看,随着长端利率的下行,保险机构配置权益资产的比例会明显提升。例如,美国长端利率持续下行,险资为了提高资产端的收益,不断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权重,长期来看,美国险资对于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在30%左右。

  陈杰指出,根据测算,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会带来约1463亿元的增量资金。

  如果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比例从现在的14.25%提升到16%,将会带来2560亿元的增量资金;提升到20%将会带来约8400亿元的增量资金;上限30%对应的增量资金达到2.3万亿元。由此可见,险资举牌的资金实力非常雄厚。

  资本实业博弈

  当前,举牌潮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市场行为。诸如万科A、伊利股份、南玻A、中国建筑等实业龙头,也成为新举牌时期的资本猎物。而从险资的投资逻辑来看,这样的举牌潮或将进一步扩张。那么,这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是否真是一件好事呢?

  对此,一位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保险资金入市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普通的市场投资行为,但相信这些资本真正的目的还是能够进入公司管理层,掌握一定的控制话语权,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正面的。”

  上海家化11月25日晚间的一则公告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该公司董长谢文坚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董事、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经理等相关职务,辞职后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这令人不仅回想起三年前,谢文坚的“前任”葛文耀被罢免无奈“退休”——在上海家化被平安收购之后,股东与管理层在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上出现分歧,股东决定进入董事会,由此加剧了两者的矛盾,最后以董事长辞职而告终。此后,上海家化的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一些没有垄断资源,但辛辛苦苦打拼出一方天地的民营品牌,做大做强之后,很可能最后败在了无休止的股权斗争中。”上述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前有“万宝之争”,后有南玻A等陷入股权之争的企业。“作为企业而言,还是应该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在经济转型期寻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上,如果将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耗费在无休止的股权之争上,这就与企业发展本质南辕北辙了,最后影响到业绩增长,损害的还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