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私募证券基金驶上发展快车道

2016年11月29日 08:5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03年,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成立,私募基金首次登上中国资本市场舞台;2013年,修订后的《基金法》赋予了私募证券基金合法的身份;2014年,登记备案制开启,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截至2016年11月中旬,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达7885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24232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2.54万亿元。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行业,灵活的激励机制和以人为本的行业特质赋予了它无尽的活力。这也是个肩负重托的行业,无数的投资精英成就了它,它也引领着高净值人群用财富支持中国经济转型。这更是一个走向成熟的行业,要扮演好提高A股市场有效性、输血实体经济的角色,它还需要更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持续的内功提升。

  规范运作推动行业发展

  从2014年开始,私募证券基金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2014年底,登记的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还只有0.4亿元,但在其后的两年里增至近2.54万亿元(截至2016年11月中旬),增幅近600%。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数量,也在两年里增长了455%,达到7885家。私募行业的地位正在被认可,保险和银行的委托投资资金流向私募的越来越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舞台上,私募证券基金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支持下,私募证券基金还在蓄力迎接养老金的到来。

  更重要的是,私募证券基金商业模式的成熟和行业的规范化。2014年开始实施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开启了私募规范化、制度化的先河,也赋予了私募基金正当的身份和自主发行产品的权利。从此私募证券基金可以不用借助信托来获取背书,不用再以投资顾问的身份通过银行、券商等销售机构募集,可以办理开户、登记等工作,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产品创新上的自由度。两年来,私募证券基金自主发行的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最新数据,2016年10月,私募证券基金当月自主发行产品占整体发行数量的比例高达97%。

  政策的支持、行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断助力私募证券基金的人才集聚。“奔私”成为行业热点话题,来自公募基金、券商、信托等资管领域的人才涌向私募领域创业。这也刺激了其他资管行业进行制度变革。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为了留住人才,开始借鉴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激励制度,试点类似私募合伙人制的事业部制和股权激励。2016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首次获得公募牌照,这意味着私募证券基金向其他行业的人才输出也正式开启。根据第七轮、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达成的政策成果,经中国证监会同意,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业务,应当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

  不过,在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猛的两年里,问题和风险也有所暴露,例如违规募集、公开和虚假宣传、投研体系和风控体系不健全、投资业绩难以持续并可追踪等问题层出不穷。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5月建立投诉登记制度以来至2016年4月底,共收到投诉事项及线索814件,私募基金相关投诉765件,占比高达94%,其中私募证券基金占34%。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首先,在公司层面,治理结构不完善、投研体系和风控体系不健全、不一致,是大多数中小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通病”。

  其次,部分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存在“规模冲动”,既会导致违规募集、公开宣传,也会导致在投资、产品设计过程中缺乏对投资者的适当性指导,较少考虑到基金产品的功能性以及在客户整个资产组合中的配置作用。规模冲动下,私募证券基金难以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也导致信息披露不到位。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研究所副所长高道德指出,私募证券基金目前存在“无义务就不披露”的现象,不把投资者知情权放在第一位,比如披露净值时,好的时候就多说,差的时候少说甚至不说。

  在人员层面,由于行业门槛不高,私募证券基金从业人员的平均从业年龄低,大量缺乏经验甚至零经验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资产管理、投资顾问和基金销售行为。同时,行业流动性高。虽然显示出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也反映出部分从业人员仅以赚钱为目的,没有作为一项长期事业来经营,导致私募证券基金的运作不稳定。

  私募证券基金行业存在的问题凸显出行业自律管理的重要性。高道德指出,私募基金自由度过大,例如私募产品募集书普遍过于简单,留给私募管理人自由操作的空间太大,应规范产品募集说明书的细化程度,并建立契约执行制度,保障契约的实际执行。

  制度护航终结野蛮生长

  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目前,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逐步将工作重心由事前登记备案向事中、事后的监控监测和自律管理转移,“宽进严管”、“扶优限劣”成为私募基金自律监管的主基调。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自律监管制度出台,正在为私募证券基金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首先是为行业打造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针对私募证券基金信息披露不到位、非法募集资金、投资运作不规范等主要问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出“三条底线”,包括坚守私募原则,不得变相公募;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坚持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并在募集、投资者适当性、三方合同等方面都设立了明确的执业要求。

  2016年5月,《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首次从私募基金募集环节的募集主体、募集程序、账户监督、信息披露、合格投资者确认、风险揭示、冷静期、回访确认、募集机构和人员法律责任等方面,系统地构建了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对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规范行业募集行为、塑造私募投资基金“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信托文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除此之外,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还在投资顾问业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合同指引、托管业务、外包业务、从业人员管理业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自律管理办法和指引,加上登记备案、募集行为两个办法,形成了“7(自律管理办法)+2(自律指引)”的自律监管体系,为行业打造了一个逐渐成熟规范的法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了贯彻这些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还定期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从业考试、资质管理和业务培训,引导基金管理人建立良好的职业操守,锻造卓越的专业能力。

  “三条底线”还有一条是“坚持诚信守法,恪守职业道德”。2016年5月,洪磊透露,为了通过有效机制帮助基金管理人不断积累信誉,赢得投资者信任,形成良性循环,为公私募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经开始探索设计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信用档案,为行业建设诚信记录机制,让真正具有信誉的基金管理人涌现出来。目前已建立基于信息披露的信披备份系统记录,并累积私募证券基金的业绩和诚信行为。此外,还将企业信用纳入登记备案工作相关标准,针对企业信用好的协会普通会员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对其旗下已设立的多个管理人或新设管理人在法律意见书环节适当予以豁免或简化。

  修炼内功输血实体经济

  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行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在不断提升。如果说过去是私募基金行业的1.0时代,那么当前已经迈入了私募基金行业的2.0时代,进入到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练好内功是私募基金整个行业的必经之路。私募证券基金需要坚持投资与投机的有效结合,提高市场有效性,为投资人创造长期稳健的收益,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

  业内人士认为,私募证券基金在A股市场上的话语权与日俱增,其在提升市场有效性方面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北京某百亿规模私募基金投资总监认为,随着百亿规模私募证券基金的增多,私募基金也应当意识到其社会责任感。“私募证券基金已经和公募基金一样,成为A股市场上强大的买方力量,应该发挥专业投资者的作用,坚持价值投资,减少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A股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还不够多,随着证券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其作为A股稳定器应当予以重视。上海量金资产董事长孟诚认为,私募证券基金的平均规模还不及公募,因此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空间还有待提升。但是,在扶优限劣的自律监管下,注重合规经营和风险管控、有业务特色的基金规模有望发展壮大,助力提升A股市场有效性。

  北京一家百亿级私募的总经理认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募证券基金能够丰富资本市场交易形态,拓展市场服务范围,增强对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同时有效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金融对资金和资产的市场化配置功能。“近年来随着企业IPO步伐的调整,横跨一级半和二级市场之间的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为私募证券基金提供了充分的舞台。”

  对于私募证券基金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刘亦千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资金需要投向那些对实体经济增长真正有所裨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通过价格发现的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在资源上的优化配置作用,从而实质性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私募基金管理人更加注重长期价值的投资理念,具有前瞻性眼光。其次,从金融市场本身的有效性来讲,只有抹平或缩减参与各方的“信息鸿沟”,让投资者对投资信息的获取和消化能力更强,这个市场才会更有效,而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私募基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海外经验来看,一个市场如果要做到真正地为实体经济“输血”,总体是靠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私募证券基金只要能秉持合规经营的理念,将投资和投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市场有效性,那么也将为输血实体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私募证券基金在投资行为上应该更加偏向长期和稳健,避免短视行为。部分秉承纯粹投机的理念扰乱市场的机构,则是行业必须淘汰的对象。

  


(责任编辑: 张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