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讯,今年上半年,震荡的A股市场令多数基金公司的产品出现亏损,根据媒体报道,在这其中,富国基金以亏损262.79亿元排位第一,而银行系公募基金中的中银基金公司则亏损了49.2亿元。
除此之外,在6月份时,虽然有股东中国银行(601988)的支持,但其还是有两只短期理财基金因规模过低而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终止相关基金合同的事宜,而上述两只基金的终止协议已经于7月份生效。专业人士认为,短期理财产品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上都无法和货币基金比肩,受到市场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半年亏损近50亿元
据南京日报报道,公募基金半年报已经收官,值得关注的是,管理费收入前十名基金并没有给投资人赚到多少钱,反而有9家亏损额度较大。其中,富国基金亏损262.79亿元,排位第一,而管理费收入增幅首位的建信基金,亏损则达到33.78亿元。而中银基金则依靠其大股东中国银行的优势,在规模上连续多年排名前十,不过今年上半年旗下基金则亏损了49.2亿元。
资料显示,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29日,是由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贝莱德)两大全球著名领先金融品牌强强联合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底,中银基金的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达2778亿元,连续4年居行业前十。而截至今年一季度,中银基金的专户规模以3070亿元蝉联第一。
其实,今年上半年有不少基金公司都出现了基金亏损大于所收管理费的情况,而在没有为基民赚得利润的背景下,基金公司管理费旱涝保收模式也已经被投资者诟病许久。
据北京商报报道,不少基金投资者指出,所投基金产品无论业绩好坏基金公司都照收管理费不误,这未免有些不公平,而这种矛盾在熊市中更为凸显。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以契约形式委托专家理财,基金公司不参与投资收益的分配,靠收取管理费为生。这种现象有好的一面,如提供了基金运作的必要基础。但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以规模为导向,这与基民的业绩导向之间产生了割裂。目前情况下,公募基金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理财产品,这种收费在当前约束条件下也是合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打破公募基金旱涝保收,与基金持有人利益挂钩,近年来已有少数基金尝试管理费创新模式,如浮动管理费率、固定管理费+业绩提成模式等。不过,对于费率创新模式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也有研究员指出,基金整体的盈亏跟基民个人账户的净值浮动不能直接画等号,公募基金整体盈利数字向下浮动大,是因为有些基金公司此前在全市场权益类资产排名第一,上半年股灾期间,规模越大,绝对值下跌越多。不过,同样道理,牛市来了,有些亏损但资质较好的老牌基金公司则在盈利规模上有优势。
规模成“鸡肋” 两短期理财产品清盘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6月14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同日发布了关于拟终止旗下中银理财21天债券型基金、中银理财60天债券型基金的基金合同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显示,中银基金决定以通讯方式召开上述两只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终止相关基金合同的事宜。会议投票表决起止时间自2016年6月20日起,至2016年7月14日。而给出的清盘理由,仍是通用口径:“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中银基金客服人员对于上述两只短期理财基金清盘的理由也强调是为客户权益考虑,她对记者表示,此类产品并不是随时可以赎回,建议可以关注“活期宝”,流动性相对更好,每日计息,利息收益也差不多。
据悉,中银理财60天债券基金于2012年10月26日成立,2016年一季报显示,该基金A份额净值收益率为0.7048%,B份额净值收益率为0.7771%。中银理财21天债券型基金则成立于2013年12月19日,2016年一季报显示,该基金A 份额净值收益率为0.6962%,B份额净值收益率为0.7688%。
据了解,5年前,在银监会叫停30天以内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后,公募基金中的短期理财债基“横空出世”,一度成为市场资金的宠儿。不过时下,不少短期理财基金由于市场规模过小,却成为了基金清盘的“重灾区”。
数据显示,全市场92只短期理财基金中,46只资产规模少于2亿元,占总数的50%;其中,25只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占总数的27.17%。
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44只迷你基金陆续选择清盘,其中,15只为短期理财基金,占34%。而倘若2/3以上投资人同意,中银理财21天债券型基金、中银理财60天债券型基金也将加入清盘队伍之列。
一位基金业人士分析指出,短期理财基金在当前相对缺乏吸引力,尽管期限较短,多数为7天、14天、21天、30天,两个月,甚至一个季度,但其资金流动性不太好,不像货币基金可以随时申赎;另一方面,在收益率上也没有明显优势,获取相对货币基金的超额收益空间也不大,还不如直接买普通的货币基金。在收益率不断收窄的背景下,其市场吸引力每况愈下也是意料之中。
以下为中银旗下基金亏损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