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是外资银行在面临“外患”之时又备受“内忧”的煎熬。未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必须“专而精”。
“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允许华尔街投行在中国大陆独立运营投行业务。”近日,《华尔街日报》的这一消息令处于沉寂状态的外资银行又成了市场的焦点。
无论这一消息最终落实的程度能有多少,但对在中国市场渐失“高大上”光环的外资银行来说,也可算是一条提气的消息。“近些年,说实话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态势是低于预期的,而未来外资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则是愈加严峻的。”一位外资银行高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对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而言,未来的路可能需要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限制或放松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允许华尔街投行在中国大陆运营自身投行业务。不过,知情人士提醒,磋商结果仍未最终敲定,中国监管层需要敲定细节,同时相关协议需要美国参议院批准。该知情人士称,一旦相关协议达成,中国的这种开放很有可能将扩宽到所有外资银行,而不仅是美国投行。中国财政部、商务部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未回复置评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不予置评。
尽管,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等在内的国际大行在中国市场开展投行业务已经多年,拥有深厚的基础与丰富的资源。但是,这些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载体都是与国内券商合资,而且都不具有控股权。
上述银行高管称,如果中国监管层对外资银行业务限制放松,这无疑会令整个行业振奋。
那么,一旦监管层允许外资银行在华独立运营投行业务,是否有可能引发外资投行与合作伙伴拆伙单飞呢?
“这个很难讲。但从目前的环境来看,选择单飞的外资投行可能并不会太多。”上述外资银行高管表示,外资投行与国内券商在早些年已经走过彼此的磨合期,尽管在一些方面受制于合作伙伴,但国内的合作伙伴同样也为这些外资投行带来了大量的资源和客户,而且更好地对接国内的法律以及监管。“单飞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用‘受制于人’,但是否更利于开展业务,这个很难评估”。
业务范围将扩大
另一则好消息是,财政部副部长刘昆日前在全国财政国库工作会议上阐述关于“十三五”时期财政国库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时透露,“为了扩大地方债投资群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积极研究引入外资法人银行开展地方债承销业务。”在具体实施步骤上,可采取“分步走”方式,先试点再逐步推开。
这意味着,未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相较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受到的限制较多。这无可厚非,任何一个国家对外资的各种限制总是要多于内资。”不过,该银行高管认为,“中国监管机构放开对外资银行业务限制的速度是在加快的。”
只是,很多时候即使外资银行获得了与中资银行一样开展业务的资质,在业务拓展上似乎也很难打开局面。
对此,东亚银行一位副行长曾这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源于外资银行在国内的业务盘子相对较小,很难产生基数效应;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中资银行的竞争。“近几年,中资银行的成长速度是呈现加速度态势的。很多外资银行原本具有的优势已经渐渐被追平,甚至有超越的趋势”。
以投行业务为例,高盛、瑞银、摩根大通、德银等无疑是全球范围内的翘楚,而中资银行起步较晚。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被快速地拉近。研究公司East & Partners Asia的首席执行官Lachlan Colquhoun曾表示:“中国香港的投行界似乎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外资投行撤退,而相对较新的中资投行挺进。”
Dealogic的数据显示,在亚洲,美国银行的投行业务已经受到了中国银行业务的碾压。10年前,中资银行在亚洲(日本和澳大利亚除外)的投行业务收入份额仅为10%。而在今年,他们的份额已升到61%。相反,美国投行的市场份额从2000年以来逐步下降,由43%降至目前的14%。麦肯锡公司估算,在中国大陆,外国投行的投资、交易及其他证券业务的市场份额不足5%。
目标要“专而精”
从2007年在华外资银行开始纷纷转制成立法人银行开始,各家外资银行都欲在中国市场一展拳脚。但现实发展状态远远不及当初的预期。
“目前,对外资银行来说,可以看得到中国市场未来前景的美好,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走向美好前景的道路是越来越曲折了。”上述银行高管笑称。
银监会8月初公布的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5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2.68万亿元,同比下降3.94%。实现净利润153亿元,比上一年度减少44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渣打银行在大中华区及北亚区收入22.5亿美元,同比下降25%;东亚银行和星展银行在中国2015年的净利润,更是分别同比腰斩了73%和66%。
对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不及预期的原因,上述银行高管解释:“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愈趋严厉,其中也包括中国的监管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拓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则是外资银行的母行大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本身的资本实力遭到削弱,自然也就放慢了在华发展的速度。”
10月的最后一天,澳新银行宣布出售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亚洲5个市场的零售以及财富管理业务。而在几天之后,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银监会有关该行股权变更的批复,同意中国人保受让德银方面持有的该行21.36亿股股份,受让后,中国人保持有华夏银行股份比例为19.99%,正式取代德银成为华夏银行第二大股东。目前,除了极少数的几家外资银行仍在坚守当初选择的中资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地位,多数外资银行都已纷纷出售了手头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权。
而除了投资,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分支网点也呈现收缩趋势。今年5月,银监会公布了上海银监局关于同意花旗中国关闭上海延安西路支行的批复,这是今年以来花旗中国关闭的第4家网点,此前花旗中国先后关闭了深圳前海支行、北京望京支行和大连星海湾支行。
“近些年,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是外资银行在面临‘外患’之时又备受‘内忧’的煎熬。”上述银行高管表示,“未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目标显然不再是‘大而全’,而是‘专而精’,必须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