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机构“迷上”区块链 民生银行成国内第四家R3成员

2016年11月09日 07:3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肖乐

  “区块链”无疑是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最热门词汇之一。

  民生银行近日表示,已经正式加入R3区块链联盟。民生银行成为继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之后,第四家加入R3的内地金融机构。

  R3区块链联盟致力于界定、设计和提供新一代金融服务技术,目前已经汇集了包括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高盛、汇丰银行等60多家国际大型金融机构。

  火币网COO朱嘉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区块链很火热,国内外都注重研究底层技术和制定相关标准,中国的区块链实践正越来越注重与国际接轨。

  国内已有4家金融机构加入

  日前,民生银行宣布,该行已与国际金融创新公司R3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加入了R3区块链联盟。据《证券时报》报道,民生银行已搭建了区块链服务云平台,对区块链共识算法、智能合约、交易记账、数据传输、智能钱包、去中心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R3区块链联盟由总部位于纽约的区块链初创公司R3 CEV组织成立,目前联盟成员包括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高盛、汇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花旗银行等60多家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此前,该联盟发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分布式账本平台Corda,用于记录、管理和同步受监管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协议。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民生银行确实已经参与到R3联盟之中。在今年9月的一次区块链新金融论坛上,黄剑辉曾表示,区块链目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会革新整个银行业传统的基本架构,金融行业要积极尝试区块链技术,但短期内还是以实验探索为主。

  在民生银行之前,已有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先后加入R3区块链联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今年9月加入R3,其表示,加入R3后,将与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探讨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并搭建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朱嘉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的区块链实践越来越注重和国际接轨,现在区块链很火热,国内外都注重研究底层技术和制定相关标准。从以往发展经验来看,制定标准者会在后期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绝对话语权。这说明中国的区块链参与者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区块链技术公司Onchain CEO达鸿飞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金融机构加入国际区块链联盟能够获得行业熏陶和开阔视野,但加入类似R3等各类区块链联盟的意义正在淡化,尤其是后期加入的成员,对联盟发展方向的影响力很小。

  区块链技术成熟尚需时日

  虽然比特币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是近一年多以来才开始被广泛讨论。不过,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并参与到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之中。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共发生数字货币区块链投资事件65起,披露金额达到4.9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35.73%。

  继去年R3联盟成立之后,今年4月,由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机构共同发起的区块链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 Ledger联盟)也宣告成立,期望能够开发出符合中国的政策法规、国家标准、业务逻辑和使用习惯的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

  日前,由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指导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指出,金融服务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由于它具有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减少错误以及改善数据质量等特质,使其具备重构金融业基础架构的潜力。能够解决支付、资管、证券、清算、结算、用户身份识别等多领域的痛点。

  “区块链本身就是价值的去中心化传输网络,所以区块链在金融的首先应用是非常自然的。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机构会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一句话就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朱嘉伟分析表示。

  达鸿飞则认为,区块链比普通分布式系统具有更强的容错性、可用性,并可以弱化对单点信任的依赖,未来金融基础设施一定是架构在区块链,或具备区块链某些特性的混合型基础设施之上的。他同时表示,技术的成熟、扩散还需要时间,“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主要的瓶颈不是性能,也不是政策,而是时间,从2008年比特币诞生到2015年区块链技术被重视,用了7年时间。指望在1~ 2年内区块链技术就大规模铺开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朱嘉伟指出,区块链技术要真正规模化应用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区块链本身目前技术还不成熟,自身还没有形成生态体系,在可拓展性和安全性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此外,现实的法律监管,与大数据等现有技术的对接,保证现实映射的机制、人才的培养等,都是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