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豪掷”20元玩自购 这信心真是满满的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前段时间还总被形容成“发行寒冬”的公募基金突然爆发了小宇宙。就在上周(10月24日~28日),单周内在售新基金的数量首次突破100只大关,在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上又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业内外对此讨论得热火朝天、不少基金公司认为迎来了好日子,这理应是个喜大普奔的时刻。不过心细如理财不二牛,却在不少新发基金的合同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扎眼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基金公司为了“凑户数”而祭出的奇招。
最近次新债基中加丰润纯债A单日净值飙升73.16%引发了牛妹的高度关注,最终查明此次净值异动是基金遇到大额赎回所致。而在查阅其成立公告的过程中,我们恰好看到了这样一段:“本基金管理人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认购本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为119.88份;本基金的基金经理认购本基金份额总量的数量区间为19.88份。”
如果按照该基金1元的初始募集面值、申购不计认购费的C份额来计算,这只基金的高管和投研团队合计买了百元左右,而基金经理本人仅买了20元。
以前只在段子里听过“聊10元钱的”,到了基金经理这就成了“买20元钱的”,有点让人大跌眼镜。
于是理财不二牛随手翻阅了几份近期新成立的基金合同,发现这还真不是个例。还有不少公募甚至举全公司之力分别认购自家基金39.56份、29.89份、10.01份以及2.97份,而这些基金的初始募集面值都是1元。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全公司加起来买了3元钱儿的。对于这种买法,牛妹只能回以满脸的黑人问号。
不是牛妹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就在去年,市场还在为了“基金经理自购基金竟然有奖”“基金经理是否应该强制自购”这类话题而撕得不可开交,某新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自掏腰包认购数百万元自己将要管理产品的事儿也不定时会跳出来在坊间大肆流传。
其实吧,这种“套路”已经玩了好多年,每年都有基金公司自购自家基金,有基金经理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大部分年终奖去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有的是为了获取投资回报,有的是为了给营销造势,还有的可能包含着其他商业目的。这些基金有赚也有赔,比如硬性要求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一定数额的发起式基金就比较惨淡,目前已经有过半的规模低于清盘线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基金公司和管理人希望通过大手笔买入自家产品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安全感,而这种风险共享利益共分、又能杜绝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办法也确实为其赢得了不少基民的信任。尚且不论这类基金到底能不能为投资者带来确定的收益,起码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态度和信号,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有信心”。
而像本文开头提到的这几只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带头“怒买”20元、员工齐心协力买了3份的,是在向公众传达什么呢?真的是资本市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开始流行起“我少买我骄傲”了?
仔细探究起来,原因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正是基金江湖风云突变之前的一点征兆、一丝波澜。
中加基金在给理财不二牛的回复中表示,按照丰润债基产品的设计,最低起购金额是10元,“基金经理和相关人员的购买份额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基金管理人购买的基金是属于正常的个人投资行为”。
牛妹又去咨询了多家基金公司人士,既有负责投研的,也有市场部工作人员。他们对于这类现象的回答倒是惊人地一致:“为了凑户数呗。”
说到“凑户数”,绝对也是近年、尤其是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发展过程中的特色产物。还记得前面说的公募基金发行一秒从“寒冬”入“炎夏”的神奇经历吗,整个过程顺利得有如神助,而这队天降的“神兵”就是委外资金。
2008年,银行委外业务开始起步。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伴随着“资产配置荒”的加剧,机构委外业务迅猛发展、大举涌入基金等领域,并且正在重塑公募基金的行业格局。牛妹拿到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机构整体持有份额为4.02万亿份,已经占到公募基金的半壁江山。除了最重量级的银行委外资金之外,定制公募基金的资金方还包括保险、券商、财务公司等,资金规模大小不一。
“这类定制型公募产品的发行规模一般都不存在问题,所以很受基金公司欢迎。但关键就在于公募基金规定募集成立需要最少200户,因此各家基金公司普遍都为凑户数而伤脑筋。”上述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牛妹。
这个好办,身高不够颜值来凑,户数不够自己人来凑呀!于是就有了上述奇观的出现。基金公司们的解决方案身体力行地演绎了,在这个行业里,能不花钱解决的都不叫事儿。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其实凑数的话“1块钱就够了,我们一般是要求每个人买1块钱的,到200户以上就能发了”。另一位沪上基金公司的人士也印证了他的话:“买几块钱的一般都是机构定制,要凑户数。你看那种募集规模比较规整,是整数加一个零头,有效认购户数是200多户的,很多都是这种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认购户数已达数千户,但公司自己仍然认购了几块钱儿的,通常都是在进行新基金开售前的系统测试,这种就不在咱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说到这里,大家其实也看出来了。现在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公司人员花几块钱买自家产品,和发起式基金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也不存在什么对市场的看法和预测一说。如果说后者是个技术活,那“凑户数”就是纯粹的体力活了,反正只要能把大金主和委外资金吸引进来,谁还不能受点委屈呢。不过哪怕是凑户数,既然公司高管都已经亲自上阵,买个10元钱的是不是也有点忒寒酸了?要知道这都是可查的公开资料,基金公司为了发产品已经无所畏惧了吗?
只是可怜了那些跟风买进的普通投资者,他们又是否清楚这其中蜿蜒曲折的内情?前有西部利得成长精选混合因遭遇巨额赎回而净值暴跌,现有中加丰润债券因大额赎回而暴涨。谁知道下一个“异动”的又会是谁?是涨还是跌?
最后,牛妹想起了一位基金评价人士的话:“凑户数也是一种‘态度’,不在于买得多少,能成立就行。”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