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洋百货再度陷入关店潮

华堂商场十里堡店、百盛太阳宫店月底关张
2016年10月13日 07:19    来源: 京华时报    

  ▲十里堡华堂商场即将闭店。京华时报记者潘之望摄

  老牌百货华堂商场又要关店,而且这次关的是其在北京的标杆店。记者昨天从华堂商场证实,该商场十里堡店将于本月底关张。与此同时,马来西亚最大的百货公司百盛集团位于北京北三环的太阳宫店也将于本月底关张。业内专家据此认为,传统百货业模式已走向末路。

  京华时报记者胡笑红

  华堂北京标杆店月底关张

  记者昨天看到,在华堂商场十里堡商场门口醒目位置处,分别张贴着停业公告与购物卡后续使用及退卡事宜通知。“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营业。商场四层、五层最终营业至2016年10月28日;商场一层、地下一层最终营业至2016年10月31日。”同时,在商场的各楼层都在进行着清仓促销。

  这是华堂商场今年第二次关店。自2014年4月份开始,华堂商场在北京关闭望京店,同年8月北苑店关闭,12月1日,西直门店关闭;2015年3月底右安门店关张。今年7月,华堂商场关闭大兴店。时隔三个多月后,其再次决定关闭十里堡店。

  至本月底十里堡店结束营业后,在北京最多时拥有9家门店的华堂商场数量将仅剩亚运村店、丰台北路店和1家位于世茂广场·工三的食品馆。

  据了解,十里堡店于2010年1月开张,其当时是作为主力店入驻朝阳路沿线首个SHOPPINGMALL——阳光新城市广场,这也是华堂商场北京的标杆门店。对于关店的原因,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华堂所有门店都是在亏损,北京百货商场几乎都在负增长。“社会发展太快,消费者接触的东西太多,尤其是网络信息来源特别多,购物方式也越来越多”,该负责人表示,客观上说,确实还是自身没有做好,调整不到位,无论是商品结构,还是品牌引进都很难吸引顾客,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他们怎么可能有购买的理由呢!

  外资第一店巨亏出售物业

  与华堂商场在北京节节败退一样,作为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集团2014年关闭东四环店后,如今其位于北三环的太阳宫店也遭到集团甩卖。据悉,太阳宫店于本月底关张。

  其实,就在9月份,百盛集团曾发布公告称,其出售全资中国附属公司的全部股权及相关股东债权。一时间,有关“百盛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过,百盛中国相关负责人随后回应称,百盛不是出售中国业务,只是出售北京太阳宫百盛及相关所有物业,退出中国是误解。

  据了解,百盛太阳宫店自2010年开业至今一直亏损,此次集团出售该店,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9亿元,将用于扩展其时装及餐饮品牌,继续丰富其产品及服务供应。

  而此前,百盛集团中国业务已是连年大幅下滑。2013、2014和2015年百盛集团净利润分别下跌58.4%、34%、174%,2015年亏损1.83亿元。而今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百盛集团亏损1.24亿元。

  ■专家说法

  传统百货模式走上末路

  “今年下半年以来,除了华堂十里堡店、百盛太阳宫店外,位于亚运村商圈的飘亮购物中心由于经营惨淡,同样在近期面临被收购的命运”。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自2012年以来,包括百货店、超市、各种品牌专卖店在内,关店潮一直在继续。

  洪涛表示,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5年百货店关了138家;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

  对于零售业大规模关店,洪涛认为,其实电商冲击并非是排在首位的重要原因,比这更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商业模式存在问题,千店一面,同质化严重;另外就是成本大增,房租翻番地涨,包括五险一金在内的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还有税负等较重,银行刷卡手续费远高于其他行业,企业不堪重负。

  “传统百货业模式已经走上末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了”,洪涛表示,未来必须朝购物中心化、专业店化、超市加百货化方向发展,增加餐饮、休闲娱乐等体验性服务,除了黄金饰品外,从以前的货架销售转型开放货架;同时,企业还应研究微博、微信、微店营销,向智能店化转型;另外,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店,以O2O模式扩张也是未来趋势之一。“像北京菜百早已经转型为黄金专卖,非常成功;北京的甘家口百货转型,引进餐饮、社区商业服务等,定位社区百货就比较成功。”洪涛如此表示。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