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深港通进入“通车”倒计时

港交所披露深港通业务细节,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可提前布局受益概念股
2016年09月30日 08:30    来源: 深圳商报     钟国斌

 

  深圳商报记者 钟国斌

  距离“深港通”的开闸又进一步。9月28日晚,香港交易所在其官网刊发更多深港通资料,以便于市场各方做好业务和技术准备。港交所表示,预计香港市场将于11月中下旬做好实施深港通的准备,但深港通具体开通时间须待市场准备就绪,并取得内地和香港证监会的批准方能落实。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希望证券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于9月底前完成技术开发准备工作,达到可参与深交所和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相关测试的要求;在11月上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达到可开通深港通业务的要求。这意味着深港通最快将于11月开通。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深港通各项准备工作接近尾声,11月中旬开通的可能性极大,投资者可提前布局深港通受益概念股。

  港交所披露深港通业务细节

  港交所28日晚间刊发的相关文件有:修订后的深港通资料文件、常问问题(暂时只提供英文版)、《交易所规则》、《中央结算系统一般规则》及《中央结算系统运作程序规则》的建议修订。港交所称,这是深港通市场沟通计划的一环,有助于旗下联交所及香港结算参与者做好相关业务及技术准备。

  据港交所介绍,此次发布主要是在沪港通资料文件中加入深港通的业务及运作细节,并将《市场参与者常问问题》及《投资者常问问题》整合在一起。《交易所规则》、《中央结算系统一般规则》及《中央结算系统运作程序规则》的修订草拟本也扩大了相关规则的涵盖范围,以反映沪深市场在交易安排及市场惯例上的不同之处。

  受深港通提速刺激,港股进入了新一轮牛市。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表示,当前内地资金南下的势头不错,反映港交所前期工作开始见成效,而早前沪港通取消了总额度限制,解除了市场部分忧虑,也吸引了一些大型基金来港投资。

  深港通测试和培训全面展开

  据悉,香港联交所及香港结算将于10月份至11月份举行一次连接测试及两次市场演习,让券商检查深港通的准备工作,以确定市场参与者对深港通的技术准备情况。而深圳市场港股通业务联网测试已经正式开始,与恒生电子合作的近40家券商已于9月12日开始进行首轮连通性测试,预计到9月30日结束,10月份开始业务仿真测试。

  除了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与深港通有关的推介会、业务培训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据了解,港交所至今已为联交所和香港结算参与者、信息供应商的业务及营运员工举办了七场深港通讲座。10月13日,港交所还将在香港举办深港通投资者推介会,届时深交所理事长吴利军、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总监傅炳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深圳分公司发行人业务部副总监张霖,以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等都将出席。

  重点关注深港通受益标的

  深港通将是国庆节后推进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可提前挖掘深港通受益概念。

  按目前公布的方案内容,深港通正式开通后,深交所和港交所将允许两地投资者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其中深股通股票共有881只,包含主板267只、中小板411只、创业板203只,其中A+H股有17只;港股通股票共有416只,其中包含89只A+H股。

  对于深港通开通后的投资机遇,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内地投资者可关注较A股折让大的港股,境外资金可留意A股独有的投资主题股份。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港通是20年一遇的重大投资机会,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低估的港股和A股。近期伊利股份被阳光保险举牌,蓝筹股的价值已经逐步凸显,投资者可适当关注A股低估值、高股息率、品种稀缺性的蓝筹,直接受益的券商股也可以关注。李大霄认为,受益深港通开通刺激,港股比A股的机会更大,深港通11月开通的可能性很大,在11月份之前布局港股仍然是较好的选择,投资标的可留意A+H股折价大的低估蓝筹,港股的科技类、优质中小盘标的市场关注度高,机构也可适当关注成长性蓝筹,如腾讯、中移动及跨国企业等。

  平安证券魏伟认为,深交所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龙头公司的稀缺性,可能会吸引海外投资者的买入。而深股较港股稀缺的行业板块主要体现在白酒、大众消费、医疗领域及公共事业。广发证券陈杰则表示,香港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低估的大盘蓝筹,深港通开通后港资依然会优先选择业绩好、市值大、估值低的行业龙头股。

  安信国际研究总监韩致立认为,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和A股市场表现疲弱的情况下,深港通开通的意义要远胜沪港通。尤其是对于港股市场而言,深港通的开通有望逐步改善港股流动性,同时有助实现港股的价值重估。韩致立建议关注六类股票。第一是股市行情受惠股,如券商、港交所;第二是稀缺或成长性小型股;第三是AH折让股;第四是高息股;第五是港股通名单内的优质大中型股份;第六是市值在50亿港元边缘的股份。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