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互联网餐饮鼻祖的黄太吉,出现了合作商户“出走”和工厂店大量关闭的现象。今年4月签约合作的8家品牌餐企,目前已经有半数从黄太吉外卖平台下线。而黄太吉曾经建起的10个产能中心(即外卖工厂店),也已经关闭了5个。
众所周知,黄太吉是靠卖煎饼果子起家的。从2012年在北京建外SOHO开出第一家煎饼果子门店到现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黄太吉三次试错,虽留下了“创造互联网餐饮传奇”的美誉,估值一度高达12亿元,但付出成本巨大。
1.0时代的黄太吉立志做中国的麦当劳,研发产品、扩张门店、运营社群,致力于成本结构改造,随后,繁华商业区的高昂租金、门庭冷落的销售业绩,令不少门店关门;2.0时代的黄太吉,欲打造多元化的品牌矩阵,实现区域内密集开店,形成餐饮的商圈生态链,但由于消费频次过低,难以量产等因素,关店潮再次而至;去年10月,黄太吉高调宣布获得2.5亿元融资,转型做外卖,此为黄太吉的3.0时代,但如今不到一年,入驻商户集体出走。
黄太吉三次试错失败,原因在成本过高+客户偏少:为了降低成本,黄太吉将负担转嫁给了供应商,供应商因此退出合作行列;偏少的客户群体,又使得黄太吉无法像天猫、淘宝那样薄利多销。
身处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完全有条件凭借高效率与低成本的优势,给上下游都带来共享资源,尤其是与民众关系密切的餐饮行业,更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餐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但前提是,不能把互联网当作概念来炒作,而应当作为内容来经营。
日前,马云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上与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Hans-Paul Bürkner对话时,系统阐述了eWTP(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的理念、愿景和行动计划。按照他的设想,eWTP不仅要成为中小企业销售产品的平台,也要成为中小企业采购原材料等的平台,从而为中小企业带来效益最大化。显然,这才是共享经济的概念。毫无疑问,互联网餐饮只有具有这样的目标和设想,才能真正融入到共享经济之中,成为共享经济平台,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和消费链上的民众带来最优质的服务。
眼下,黄太吉又进入了4.0时代,创始人赫畅与某天使基金联手,成立了一个集结互联网餐饮、资本方等基因在内的孵化器“九州会”,据说要通过黄太吉的创业经验,与资本方携手,孵化目前活跃在不同餐饮品类的优秀创业项目。“我认为黄太吉现在的核心业务是‘九州会’。”赫畅说得直截了当。有评论认为,黄太吉成立至今,最值钱的并不是爆款煎饼,也不是连锁门店,而是赫畅个人的超级IP效应,而“九州会”的本质,依靠的仍然是他的个人号召力。
从煎饼果子到孵化器,虽然一直打着“互联网+”的牌牌,但显然,黄太吉已经离餐饮越来越远。很多人不看好黄太吉的未来,但成立四年来,它走过的路径确实具备了某种样本意义:
创业公司是否可以避免通过不断迭代试错、消耗内力换取高估值的曲折路径?餐饮企业又如何真正利用互联网优化自身经营方式?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