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农”互联网金融潜力巨大

2016年08月29日 10:40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张缘成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编写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下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 “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该书还预计,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3200亿元。

  金融缺口巨大

  基于农业生产的需求,蓝皮书课题组通过对“三农”金融需求缺口进行测算得出,201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为53882亿元,全国农户贷款余额为5.4万亿元,也就是说,“三农”的总体资金投入为13万亿~14万亿元。

  但从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在下降。据蓝皮书课题组测算,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增加值的比例,在2004年为108%,而到2014年,反而下降到100%。

  蓝皮书课题组介绍,具体测算其他行业的资金投入构成可知,在工业或服务业领域,信贷资金占全部资金投入的比重大约为70%。如果“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中信贷资金能够达到65%,则2014年的贷款投入需求大约为8.45万亿元,但实际农户贷款余额约为5.4万亿元。因此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

  “三农”金融在资金供给上的不足使农户常常面临贷款难的问题。

  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需求。

  对此,翼龙贷创始人、董事长王思聪表示:“‘三农’互联网金融最需要解决的,不是农村融资贵的问题,而是融资难的困境。”

  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坚看来,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理缺口,也就是硬机构,布局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依然很不足。其次是业务缺口,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的金融网点主要还是吸储,对于新型金融业务的拓展第一没有动力,第二没有方式,第三没有手段。” 李勇坚说道。

  “三农”互金业或将爆发式增长

  针对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蓝皮书指出,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手段,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视,积极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同时,可以有效甄别具备潜在偿还能力的借款农民,将信用进行资本化,通过对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品的农户进行授信和小额贷款支持,建立农户信用记录,为其获得传统金融服务打下基础。而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通过快速降低金融的营运成本,也为金融普及到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李勇坚认为,“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大数据,机构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分析;二是技术上的优势;三是体制比较灵活,传统金融机构贷款获准的周期平均为15天,而互联网金融如果数据和资料齐全,可能3天就能完成放款。”

  虽然“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具有以上优势,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与体量都非常小。以P2P为例,在全国2000家正在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中,专注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不到10家,而且这几家平台大部分都是2015年新上线的。

  在2015年之前,除了翼龙贷之外,涉足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是一些做众筹的平台,包括淘宝众筹以及其他一些公益性平台,如宜信旗下的宜农贷。

  而通过对与“三农”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各个平台2015年发展情况进行整理,蓝皮书课题组指出,2015年,全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业务规模为120亿~130亿元。

  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介入“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以及2015年新涌现的一大批“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将有爆发式增长。蓝皮书课题组认为,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在“三农”金融领域的占比提高到4%~5%。

  具体而言,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其互联网金融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其中包括直接生产方面的金融支持2000亿元,以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衍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规模(如“三农”众筹、互联网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互联网票据融资)达到500亿元,农村消费类互联网金融达到200亿元,农资互联网金融达到500亿元。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与翼龙贷模式相近的爱财狼,其旗下“惠农助贷”第一批网点已完成部署,在东北三省农业高产县市开设了108家征信机构,其所有线下机构针对借款人都有严格的征信机制和项目审核流程。而“三农”金服、全利网、农泰金融等也都宣布以“三农”领域作为其业务发展的重点。

  不过李勇坚也提醒到,“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同时也有3个劣势:“一是目前还缺乏明确的监管体系、税收体系及财政支持政策;二是融资成本仍然较高;三是基础信息和数据无法共享。”

  自我规范+政策支持

  “三农”互联网金融产品目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三农”的理财产品,主要是解决农村资金闲置问题,以提高农村资金的利用率和收益率;另一类是面向农村资金需求者,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为农村资金需求者寻找资金。而对这两类金融产品而言,其发展环境不同于城市,因此在产品设计方面也有许多不同。

  对此,蓝皮书指出,很多从事“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缺乏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的理念,导致产品难以规范,隐藏着较大的问题。

  在蓝皮书课题组实地调研中便发现,因为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周期较长,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三农”网络借贷产品可能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逾期。因此,蓝皮书指出平台在产品设计上应该更灵活。

  除了产品设计,“三农”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控制。

  在风险控制上,蓝皮书课题组指出,目前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三农领域”都采取了线下风控的模式,也就是走渠道下沉的路线。采取线下贷前调查结合线上审批的020模式。

  但也有研究表明,农村的金融风险其实要比想象的小得多。因为农业一直在稳定发展,没有系统性衰退的风险,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保持稳定,对农业金融的安全性发挥决定性作用。金融在农业、农村区域的渗透比较弱,农业与金融行业关联不大,因此,即使区域内或者其他行业出现金融风险,农业企业和农户基本也不会被牵连,可以继续正常经营业务。

  除了平台自身的规范之外,有社科院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三农”业务,仍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例如,建立关于农户或贫困人群的开放使用的公共数据库,建立范围广泛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在成本补贴、税收优惠、公共设施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等等。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