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赴海外旅游、海外购物、海外购房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每年高达2.5万亿人民币。中国首富王健林认为,只要能把其中三分之一拉回国,就能给中国GDP增加一个百分点,王健林给出的三个建议是:出台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宣传国产品牌、从重治理假冒伪劣。“把钱用在国内”更有利,符合很多人的观念、认识、情感,但从专业角度看,这种观念时常夹杂着错误,甚至严重错误。
首先,当前情况下要不要把消费拉回国?金融危机前中国增长主要靠外需,累积了严重的外部失衡,金融危机后国外需求萎缩,经济增长转而依赖内需,部分年份进口增速甚至大于出口增速,外需对增长的贡献为负,但多年下来总体基本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把更多消费留在国内确实对增长有些帮助,但这又相当于再次借重外需,在当前内外基本平衡的情况下这样做空间并不大,否则就是走回头路,也会引起贸易伙伴的猜疑和反弹。
其次,逐个分析海外旅游、购物和购房发现,唯一可拉回的是海外购物。
海外旅游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富了,体验异国风情的需求增长,属于一种消费升级现象,而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国内旅游与海外旅游是不同服务,如果硬是要把这个拉回国,必然以消费者福利损失为代价。
居民海外购房快速增长原因很多,但根本一点还在于国内房价畸高,投资国内住房内在回报率畸低,相反,境外住房回报率可达境内5倍左右,居民大量海外购房本质上是一种市场逐利行为,最终也有利于市场均衡。“关起门放水”是中国房价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撤除资本流动的限制,放水就无法或难以推高房价,或让其效果大打折扣。便利居民海外购房既可以防止国内房价失控,降低国内市场风险,又可以让投资者在境外获得更高回报,同时也将倒逼相关方面早日对经济采取治本之策,避免在危险之路上越走越远,令经济失衡更加严重。因此,对本质上是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海外购房行为,不但不应拉回,还要进一步采取便利措施。
所以,唯一可拉回的只有居民海外购物。那么,如何拉回这些消费呢?打击假冒伪劣本来就是政府一项日常事务,难道在没有消费流向国外时就不需要打击假冒伪劣吗?通过加强执法来把消费拉回来,等于是借助运动式执法来实现目的,这种执法理念的错误恐怕才是国人对部分国货失去信心根源。产品形象的适当宣传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根本,今天的消费者特别是中产阶级消费者具有相当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国货好不用宣传也会买,如已成功挤压日、韩厂商的大家电,某些品牌的国产手机;失去信任的商品无论怎么宣传引导,甚至政府参与背书,消费行为也难以扭转,甚至适得其反,侵蚀政府公信力,奶粉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笔者认为,要把中国消费者多留在国内,这事急不得,一急之下想起搞顶层设计,相当有害。因为从根本上说,只有持续的公平竞争、法治严明的市场环境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增强中国商品服务竞争力,真要急的话,应该在这方面着急。也就是说,非硬要用顶层设计不可的话,也只能用公平法治的市场经济顶层设计。一旦专门为拉回消费搞一个顶层设计,政府就无法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国货与洋货间保持中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有些人总是倾向于支持生产者,似乎生产者才是主角,消费者无足轻重,这是长期计划经济在人们思维深处留下的痕迹。其实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利是同等重要的,对生产者来说,政府有义务为其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消费者来说,自由选择(包括在全球自由选择)消费则是其神圣权利。如专门搞一个顶层设计,就一定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拉偏架,出现系统性的偏误,偏袒国货,歧视外国货;偏袒生产者,歧视消费者,侵犯消费者权利的事就一定会发生。上半年“海淘新政”已将其危害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