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海南农信诚信指引金融扶贫新路子

2016年08月22日 14:21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杨万东 特约记者 袁国华

  诚信,是保障经济生活有秩序运行的基础,也是银行顺利开展业务的前提。

  海南农信在信贷营销中,充分相信农民是诚信的。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构建了一整套体制保障诚信农民的利益,引导农民讲诚信,实现诚信有奖,诚信让利。这不仅解决了银行“惜贷”的问题,也让贷款农户养成了诚信的习惯和定力,并由此实现了小额贷款的商业可持续。

  抓诚信建构 赢得农民信任

  为寻找海南农信社改革前小额贷款几乎全军覆灭的根源,海南省联社理事长吴伟雄带着班子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和农民朋友广泛交流,倾听农民最真实的心声。

  在历时数月,走遍海南所有乡镇后,农信社员工了解到,农民之所以不愿意贷款和还款,原因在于银行存在潜规则,贷款手续繁琐。而信贷员自由裁量权较大,没有关系贷不到款,即使贷了款,也要给回扣……一位农民朋友甚至说:“贷款的时候你让我多跑了几趟,吃了拿了我一点东西。对不起,还款的时候也请你多跑几趟,还要把你‘吃拿卡要’的东西吐出来!”

  这种情况下,贷款如何精准?信贷成本如何降下来?农民对银行的好感将从何而来?

  为此,改革后的海南农信社把如何赢得民心作为开展小额贷款的核心,自我革命,社会监督,最终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心,有的贷款农妇甚至把小额信贷技术员视为家庭成员。

  具体而言,海南农信社首先重视贷款前的培训。每位农户在首次贷款前,都要接受五天的培训,内容就是海南农信社对贷款流程、贷款管理、贷款权利与义务等。

  同时,农信社与农户约法三章,公开承诺阳光信贷,杜绝“吃拿卡要”。只要满足“四有四无”条件,小额信贷技术员必须及时放款。若无故拒贷,一经举报和查实,小额信贷技术员将面临严肃处理。

  此外,农信社的贷款价格也是公开化的。在实际操作中,农户贷款利息的计算、扣缴都有明确的标准,由计算机控制,农民支付的实际利率完全透明化,小额信贷技术员无权决定贷款价格。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暗箱操作与寻租腐败的土壤。

  诚信建构的效果是显著的,海南农信社收获了民心,赢得了农民朋友的信任与支持,实现金融机构与农民客户的互利共赢。农信社的不良率持续走低,需要发展资金的农民客户信用额度也节节攀升。

  屯昌县新兴镇群发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延发,2008年第一次向农信社贷款时额度仅为5000元,经过7次贷款后,凭借优良的信用纪录获得了10万元的“一小通”循环贷款额度。

  诚信建设更是帮助海南杜绝了地下钱庄。在2007年农信社改革前,海南农村地下钱庄盛行,但自从农信社小额贷款推行以来,农民更多地转向农信社申请小额贷款,远离高利贷、远离高风险,地下钱庄也因此销声匿迹。

  海南农信社还有能够打动和感染农民的绝招,那就是不在于学问有多高、能力有多强,而在于对农民付出的感情有多真、多深。分布在全省各乡镇的近600名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顶烈日、冒风雨,进村头、到田间,与农民共劳作、话家常,宣传国家农业政策和小额贷款政策,了解农民经营情况,现场办理贷款手续,让海南最偏远、最落后、最缺乏资金的乡村也能得到均等化的金融服务。正是这种付出才有了农民的守信、讲信。

  强化制度创新

  推广可复制金融扶贫模式

  海南省农信社在小额贷款业务上推出的“跳出金融做金融”的特点十分突出。不仅是小额贷款的业务创新,更是组织队伍、政策支持、监管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农村综合型普惠金融体系的创新。

  业界认为,海南农信社的经验是值得总结的,其模式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一位专家认为:“复制、推广海南省农信社的创新经验,重在把小额贷款作为支农惠农强农的综合平台,加大农村金融资源的下沉,发展真正的合作金融,使海南农信社的经验和做法能够带来‘裂变’效应,发挥小额贷款在助推农村全面小康,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于海南农信社“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海南探索的“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模式,在技术上、制度上、文化保障上均有创新,切实解决了农民无抵押信用贷款的难题,切实打破了农民贷款难的难题,堪称全国农信社小额信贷支农改革的一面旗帜。

  也如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海南调研海南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情况时所说:“海南农信社一手给资金、一手给技术的做法,应当是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希望海南农信社在这一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为全国提供经验。”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