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债券违约接二连三 打破刚兑重归理性

2016年08月19日 07: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进入8月份,“15国裕物流CP001”未能按期足额偿付,为国内债券违约事件又添一例。

  自2014年上海超日太阳能开创国内债市违约先河以来,债券违约事件频率正在加快。据国金证券统计,2016年1月份-7月份的违约债券个数和规模均超2014年、2015年两年之和。2014年、2015年、2016年1月份-7月份违约的债券个数分别为1个、9个、16个;违约涉及的规模分别为10亿元、96.7亿元及137亿元。此外,2016年评级下调次数大幅上升,信用风险加剧。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主体评级下调次数依次为121次、120次、170次,而今年1月份-7月份就达到了193次,是历年来的最高点。

  分析其原因,全球性的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国内结构转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都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2016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去产能、破除刚兑的大背景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已出现加速爆发的发展趋势,债券违约呈现出违约事件增加较多、涉及行业和发行主体不断扩大等特征。

  另据万得数据统计显示,下半年国内债券市场到期规模将高达4.44万亿元,其中,煤炭、钢铁等债券违约高发行业到期规模为7000亿元左右。国内债券市场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兑付压力。综合判断,下半年债市违约风险或进一步上升。

  在此前的违约案例中,超日债投资者在其违约之后10个月内得到了全额兑付,南京雨润食品今年对两笔违约债券进行了兑付,珠海中富向鞍山银行抵押贷款,帮助偿付2015年违约的债券。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9笔债券全额兑付,一宗部分兑付,其余的多数没有发布兑付计划信息。

  这对债券持有人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违约事件接二连三以及刚性兑付的逐渐打破,并未爆发群体事件,并不构成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同时债券持有者对违约的心理承受力也在渐渐加强,市场投资理性逐步确立。近日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谈到国企违约时已明确表示“help but not bailout!(中文意为“援助但不兜底”)”。央行主管《金融时报》7月23日也曾刊文称,刚性兑付只治“标”不治“本”,且负作用明显。在债券违约时,刚性兑付虽然能够暂时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能够缓解一时的社会矛盾和维稳压力,但其本质是在“麻醉”投资者的投资理性,使投资者丧失市场风险的判断能力。

  另据新华社8月11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工作方案,要求在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毕竟债券违约在中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这或许为债券发行人与持有人在债务纠纷问题的解决上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