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半年35家P2P平台获风投垂青 同比锐减逾五成

2016年07月07日 06:50    来源: 证券日报    

  今年上半年网贷行业发生50多例融资或并购事件,涉资约172亿元

  ■本报记者 刘 琪

  资本对于P2P网贷行业的青睐似乎从未停止。据网贷天眼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有104家平台完成了融资,2015年该数字进一步上升到了258家。据零壹财经近日发布的《2016年P2P借贷行业半年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整个P2P借贷行业发生超50例融资或并购事件,资金总额约172亿元。

  “如果分析就会发现,今年的融资案例中多是B轮、C轮,而前两年大量的融资都是种子轮、A轮”,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而且今年上半年网贷行业的融资情况、数量已较过去两年同期有所下降。据网贷天眼统计,2016年上半年新增获融资平台35家,2015年上半年获融资平台73家,同比减少52%。

  对此,在4月份完成C轮融资的理财范CEO申磊看来,“P2P行业正在走向成熟,资本市场也更加理性,今年上半年融资数量同比降低的趋势将会延续到下半年甚至是以后,想要恢复2014年、2015年的巅峰时刻恐怕难以实现了。”

  上半年至少50例融资、并购

  B轮及以上案例共16起

  虽然去年风险事件频发,依然未能阻挡资本对P2P借贷行业的热情。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2015年P2P行业共发生101次融资,涉及94家平台,融资总额超过130亿元。较2014年,去年不仅获得融资的平台翻倍,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也大幅度提高。从融资阶段来看,获A轮融资的平台为61家,占全年P2P平台融资总次数的58.6%;发生B轮和B+轮融资15家,占总融资数的14.4%;获得C轮融资的为5家,占总融资数的0.4%。

  尽管今年专项整治之下行业监管趋严,但仍不乏平台获得融资的消息传出。据前述零壹财经发布上半年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整个P2P借贷行业至少发生50例融资或并购事件,资金总额约172亿人民币。其中,B轮及其以上的案例共16起,占到70%左右的资金份额。“这些平台凭借已有的市场和早先获得的融资持续发力,不断强化技术、开发新产品、扩展新领域,继续被资本看好”,零壹财经分析道。

  不过从总体融资案例数量来看,今年已显现下降趋势。网贷天眼的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新增获融资平台35家,2015年上半年获融资平台73家,同比减少52%。“如果分析就会发现,今年的融资案例中多是B轮、C轮,而前两年大量的融资都是种子轮、A轮”前述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资本市场对新兴行业投资的普遍规律——刚开始是广撒网,没有时间、也缺乏经验分辨好项目与坏项目,撒网种子轮、A轮。到后来,优质项目逐渐浮出水面,资本市场要收网,开始有侧重点地投资。从这种角度来看,去年以来政府监管收紧、政策风险上升,特别是4月份开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只是加速了资本市场的这种转变。”

  深耕垂直细分令平台获融资

  融资数量下降趋势或将延续

  虽然融资案例数量在减少,但上半年仍出现了几笔巨额融资,金额最大的三笔分别为陆金所(12.16亿美元,B轮)、借贷宝(25亿人民币,A轮)和分期乐/桔子理财(2.35亿美元,D轮)。据零壹研究院观察,今年上半年更多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的平台获得融资,且金额普遍较大,如供应链金融(合时代、草根投资、创利投);消费金融(桔子理财、米么金服),汽车金融(微贷网、美利金融),票据理财(票据客、银票网、小狗钱钱)、房贷(合盘金融、小虾理财),三农(农发贷、可溯贷)。

  “拿到融资对P2P平台来说,除了拿到一笔数额不菲的真金白银,为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补充现金流,更主要的,还可以借助投资方的资源,在流量、资产等方面获得支持”,有平台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行业负面频出、监管严打的背景下,P2P行业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借助融资事件及融资方的品牌背书,平台还可以极大提升自身形象,赢得投资人信心,提高平台知名度,这也是融资带来的一种资源优势。

  对于下半年及未来行业融资的趋势,申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从时不时传出的融资案例来看,即使在监管收紧的态势下,P2P对资本市场仍然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这主要还得益于行业的发展空间是看得见的,随着监管的完善,这种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清晰;第二,优质的大平台和创新型小平台最受资本关注。因为按照资本投资从广撒网到细收网的规律,未来会更多的集中到少数人好平台、大平台,C、D轮融资案例在数量、金额上都会增加。作为一个创新领域,P2P的创新仍在持续,部分小而美的创新平台不断出现,并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今年6月份的融资案例中就以A轮为主;第三,整体来看,P2P行业正在走向成熟,资本市场也更加理性。“今年上半年融资数量同比降低的趋势将会延续到下半年甚至是以后,想要恢复2014年、2015年的巅峰时刻恐怕难以实现了。”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