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牛熊转换,市场冷热在基金规模上可见一斑。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5月末到今年3月末,基金产品规模(货币基金除外)缩水25.03%,其中,股票型基金受伤最重,规模缩水近七成。同时,随着净值下跌和赎回规模增大,迷你基金数量增多,基金清盘亦成为常态。
股票型基金缩水最多
去年6月12日,沪指创出了5178.19点新高,市场热情达到顶点。6月15日,A股开启暴跌模式,至7月8日,沪指由5178点下跌至3421点,跌幅34%。在短暂企稳后,8月18日,市场再次开启暴跌模式,沪指由4000点下跌至2850点,跌幅28%。随后,到今年1月份,两次熔断带来了上证指数的第三次暴跌。
而公募基金在跌宕起伏的一年中规模缩水明显。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除货币基金外的基金产品总规模,从股灾前5月末的4.82万亿,到今年3月末3.62万亿,缩水幅度为25.03%。其中,去年7月份表现最为明显,基金规模下滑1.05万亿,单月规模缩水22.31%,并在随后几个月持续缩水,直到去年10月份至12月份,规模才有所回升。
从类型来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均有所缩水,其中,股票型基金缩水比例最高;债券基金的规模则实现翻倍;QDII基金规模稳中略有上升。
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在去年5月末共有801只产品,规模达2.04万亿,而这也是近一年来的最高值。到当年6月底,股票型基金的规模便缩水至1.77万亿,相比5月份缩水12.97%。
股票型基金最大幅度的缩水发生在去年8月份。一方面,随着市场再度暴跌,风险偏好降低,部分股票型基金转为混合型基金,同时,分级基金出现下折,净值回撤叠加赎回,股票型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均下滑严重。产品数量从7月底的805只,到8月末缩减至569只,规模则由1.29万亿缩减至0.72万亿,缩水比例达44.09%。一直到去年10月份至11月份,随着A股市场阶段性企稳,股票型基金的数量和规模才略有回升。
混合型基金的整体规模从去年5月末至今年3月末,同样缩水明显,缩水幅度约13.30%。就时间阶段而言,受到部分股票型基金转为混合型基金,以及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的影响,基金公司更愿意发行仓位更灵活的混合型基金,去年7月末至8月末,混合型基金的数量从779只增长至1061只。但同样受累市场下跌带来的净值回撤叠加赎回,混合型基金的规模也下降明显。缩水幅度最大的月份为去年7月,规模下滑0.58万亿,缩水25.1%。
相比之下,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则逆市上涨。特别是在去年6月末至10月末,受到市场避险情绪影响,债券型基金的规模从0.3万亿,增长至0.59万亿,去年11月份略有回落之后继续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今年3月末0.79万亿的规模相比去年5月末,增幅达到157.42%。
QDII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均较为稳定,仅在今年春节后,受累人民币贬值,黄金和大宗商品的火热,QDII的规模有小幅度增长。
一年内26只公募基金清盘
在整体基金规模缩小的市场环境下,从去年6月份至今,迷你基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清盘基金的数量超过往常。
自2014年9月出现首只主动清盘基金以来,累计已经有41只公募基金终止合同,其中,股灾后至今的清盘基金有26只。而在此之前,仅有15只基金被清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6只公募基金清盘,包括4只股票型基金、1只债券基金、1只混合基金,另有上投摩根上证180高贝塔ETF、银华中证一带一路主题指数分级、银华中证国防安全指数分级等3只股票型基金拟清盘。
事实上,就在去年6月份至年底,已经有20只基金清盘,其中,仅有1只为运作期满清盘,其余均为触发清盘条款或者持有人表决清盘。清盘数量最多的是2015年12月份,共有6只基金清盘。
而在股灾后A股市场进入漫长熊市的大环境下,仍有不少规模低于5000万红线的迷你基金徘徊在清盘线上,未来或有更多的产品面临清盘。
根据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偏股混合型基金和指数基金迷你基金数量较多,未来面临较大的清盘压力。而QDII基金的规模缩水也较为明显,迷你基金数量较多。
截至3月31日,被动指数基金(不同份额分别计算)有81只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清盘红线,其中7只规模甚至不足千万,36只基金为2015年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
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也有49只基金份额缩水,沦为迷你基金,合计总规模仅为16.0686亿元,其中,规模最小的国金鑫新灵活配置资产净值为0.1062亿元。在这49只基金中,有15只为2015年以来成立的基金。
受累于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股市波动,权益类的产品净值下跌,市场避险情绪浓厚,赎回压力增大,规模缩减明显,因此,2015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在迷你基金中的占比较高。普通股票型基金也同样受此影响,5只迷你基金中有3只(不同份额合计计算)为去年股灾以后成立的基金。
沪上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对此认为,近一年来清盘数量增大,一方面,是受股灾发生后市场环境的影响,导致赎回增大,规模缩水严重,触及清盘红线;另一方面,则是基金公司的保壳意愿不强。随着新产品的发行速度加快,基金壳资源的价值下降,越来越多的基金选择清盘,往常顾及品牌形象的基金公司也会放下对公司品牌的担忧,清盘意愿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