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双重收费想得美成真难 私募FOF母基金不收费争客户
FOF双重收费一直是争论的焦点。FOF一般分为内部FOF和外部FOF。对于内部FOF来说,监管层在6月17日公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第二号——基金中的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指引》)中明确了对“自身管理或托管的其他基金部分”的限制。对于需要信息披露不够透明、需要自我约束的私募基金来说,可以作为参照。
那么,对于外部主动管理型的FOF来说,究竟该不该双重收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了解到,业内大概分为两派:理论派认为,FOF管理者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现实派则认为,会追求比较少的单重收费,让利给投资者,但是这样需要做大规模,因此这类FOF的客户大多是机构客户。而且这种“自我牺牲式”的让利模式还有日趋下降的趋势。
正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FOF双重问题到底是理想向现实妥协,还是现实让步于理想?
辨证看待双重收费
6月17日,发布《指引》令公募基金振奋不已。同时也意味着私募基金FOF不再没有参照性指引。其中的FOF双重收费问题是市场关心的重点之一。
从《指引》看,监管层旨在减少双重收费,防范利益输送。《指引》第四条规定:一是FOF的管理人对FOF持有的自身管理的其他基金部分,在FOF层面不得收取管理费。二是FOF的托管人对FOF持有的自身托管的其他基金部分,不得收取托管费。三是FOF的管理人运用FOF财产申购自身管理的其他基金,管理人不得收取申购费、赎回费、销售服务费等销售费用。
《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发现,上述《指引》对FOF的管理人或托管人“自身管理或托管的其他基金部分”收费做了限制。但是目前国内,FOF都是私募管理人,他们投资的子基金产品大多是面向全部市场,那么,如果持有别家基金公司的子基金产品将会如何收费?是否应该双重收费?
其实,在《指引》出来的前一天,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对《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表示,他认为,FOF双重收费是个伪命题,而且FOF基金必须收费、而且要高收费和合理收费。因为对于外部FOF中的主动管理型FOF来说,管理者付出了劳动,就应当有相应的回报。
矩阵资本创始合伙人、首席投资官龙舫也向《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记者指出,他觉得FOF双重收费问题要辩证来看,第一在母基金层面管理费和后端的业绩报酬提成收的比较少,而且还有日益降低的趋势;第二,既然FOF通过资产配置挑选优秀的子基金,为投资者解决了选择基金的难题,就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专业的价值,那么收费是应该的。第三,从优秀的FOF基金即使在收取母基金层面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之后依然能够取得跑赢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的收益率从这个角度讲,或者创造额外收益依然可以跑赢市场上大多数的单一的私募基金的业绩,双重收费是合理的也是有价值的。
为争夺客户
私募FOF母基金不收费
从国外经验来看,格上理财报告显示,产品线完整的大型基金公司可以采用“内部管理人+内部基金”模式,该模式可以将费用降到最低,如Vanguard、Fidelity、T.RowePrice都采用FOF零收费模式。该模式可以引入外部管理人,变成“第三方管理人+内部基金”模式,太平洋(601099)资产管理公司(PIMCO)采用该模式,收取0.225%至0.475%的年管理费,零售份额收取0.25%至1%的销售服务费,子基金统一收取0.77%年管理费。
而投资全市场基金的FOF产品为数不多,主要还是避免不了双重收费的问题。拥有成熟优质客户基础的机构可以选择“内部管理人+全市场基金”,如大都会人寿保险旗下的JohnHancock担任FOF投资顾问,收取0.5%的管理服务费,子基金收取0.75%-0.92%的管理费。该模式可引入外部管理人,成为“第三方管理人+全市场基金”模式。这个模式适合渠道非常强势的机构,例如Transamerica。
而事实上,国内的FOF究竟怎样收费呢?一位私募FOF基金经理委屈的告诉《证券日报》,“现在哪有什么双重收费?通常基金都是有固定管理费用和业绩提成,大部分主流的FOF基金费用和子基金一模一样,也就是FOF基金不收费,只是子基金收取一道费用,然后我们会利润非常少,这也是自我牺牲的地方,把产品给投资者使他们得到便利,对我们来说也有品牌效应。”
王群航也表示,业内有一种模式,FOF本身不收费,但是向买的标的基金去分管理费。但他并不赞成这样做。第一,基金公司已经给了银行等代销渠道很多尾随佣金了,不可能FOF基金再多利润分成;第二,这是关联性交易,会影响到投资决策的,所以根本是行不通的。
然而,实际上,在理想与现实面前,并不具备渠道优势的主流私募FOF只能通过让利来获得客户。而对于客户不是面向机构的小规模FOF来说,或许仍会采用双重收费的模式激励基金管理人。
(责任编辑: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