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宝琛
京津冀以全国2.25%的地域面积承载着8%的人口,创造着10%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那么,金融业在推动京津冀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优势?在上周末举行的“2016金融街论坛”之“十三五京津冀金融业新发展”分论坛上,与会人士就此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金融业依然是带动首都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表示,下一步将推进的工作包括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在京津冀地区创新经营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京津冀地区互设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支持北京地区的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三地开展业务创新,加强区域合作,丰富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支持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支持发行专项建设债券,鼓励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探索联合发行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定向私募债券等创新型融资产品。
推动区域股权市场一体化运营,加强京津冀三地企业股权、债券转让和融资服务,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性股权市场率先在三地开展合作经营,推动区域内的企业在三地股权交易市场同时挂牌。
天津金融局副局长张韶华则用“五个全面提升”介绍了天津市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情况:整体金融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的数量、门类、功能全面提升;新型的金融业态,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力度明显提升;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提升;金融政策环境的优化程度明显提升。
她同时透露,天津市企业上市挂牌的步伐将大幅加快,力争在今年年底通过新三板、主板上市挂牌的企业达到210家。
河北省金融办副主任田鸿彦建议,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构建具有京津冀特色的金融产业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拓展投融资渠道,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力争在京津冀聚集一批专业服务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