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募反思:18年发展难有掌声 投资者为何更信赖银行?

2016年05月30日 06:5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最近,理财不二牛随机进行了一番小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如果理财,你更信任谁?银行、券商、公募还是私募?

  虽然参与此次随机调查的人不少,年龄职业跨度都很大,但最终得到的答案却基本一致。那就是,银行理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赢得了无数投资者信任。

  上周,理财不二牛对银行大规模委外业务进行了深度调查,且发现公募基金还是有很强的投资实力,但发展18年之后,为什么市场的信任度还是如此之低呢?

  考验绝对收益能力

  回看过去几年,银行理财资金大多都投向非标资产,也基本能实现刚性兑付,尽管也有少数产品例外。

  理财不二牛注意到,随着银行利率不断下调,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且大量投向非标资产的时代也已经过去。资产配置端的变化,如何匹配银行客户惯性的刚性兑付需求,就更是一道难题。同时,银行过往累积的信誉也在接受考验。

  从之前的调查来看,尤其从去年开始,不管是四大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都开始逐渐将部分资金委托给券商、公募、私募等机构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募和私募其实大多都是做相对收益。那么,他们又如何给到银行要求的保底收益呢?

  玄甲金融投研总监衷亚成向理财不二牛说道,“虽然公募基金是以相对收益来评价产品业绩,但随着资管行业发展,且参与者众多,实际操作中,如果不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势必会影响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同样,私募基金更是将绝对收益摆在首要位置。还有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决定了银行委外资金的类固定收益属性。因此,对于银行的委外业务,投向公募主要是债基为主,投向私募则主要为结构化产品的优先级。”

  此外,“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银行事前均会与其约定到期年化收益。只是,委托给私募的资金到期收益要求更高,风控措施更为严苛。相较而言,鉴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下降、债券市场风险事件频发以及产品设计结构等因素,银行委托给公募的资金预期收益将承受较大压力。因而,许多公募基金今年4月以来不敢随意接委外资金。而私募之所以能承诺保底收益,主要来自于结构化产品的设计方面。银行委外资金作为优先级资金,有足额的劣后级资金为优先级资金保本保息。”衷亚成进一步说道。

  银行信誉高

  虽说如此,但近几年来,不管公募还是私募,投资者对其口碑都较为一般。银行之所以能吸引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除了其有网点这种自带的渠道优势,也跟在投资者心目中稳健、信誉卓著的形象有关。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往来看,银行官方做出的承诺基本都能实现。其中,刚性兑付就是该观念下最有代表性的。而公募基金,在股票型基金对资产净值造成负面影响的示范效应下,投资者普遍认为公募基金"不靠谱"。除此之外,公私募的负面报道也屡见不鲜。因此,公私募也就未获得广大投资者的认可,进而投资者宁愿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较为典型的是第一批“出海”的QDII产品。有QDII基金经理曾向理财不二牛表示,“2007年第一波"出海",就大面积受伤。那几只基金发得非常大,客户的体验也不好,可能累计受伤的投资者有几百万户。这就造成了在客户或银行渠道中,口碑不太好。”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也指出,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其实也存在一些潜在好处。他说道,“让银行赚取一定差价,而不是直接投资公募,不仅节省了沟通成本,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机构与机构之间合作,争取的利益肯定比散户要大得多,且更为稳定。至于不直接购买私募,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合格投资者要求以及初始认购需100万元以上等规定,普通民众难以直接参与。”

  但即使是委外管理存在诸多好处,这类委外业务的风险也开始引起监管层关注,且基金子公司近期也收到了风控指引等相关文件,其中就指出子公司的通道业务,有些方面存在风险隐患较大。

  对此,上述业内人士则认为,“从近期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下发的一系列征求意见稿来看,主要还是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虑。因为银行委托给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大,一旦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或风险事件,届时将危及银行委外资金,进而冲击我国的信用体系,引发系统性风险。”

  对于私募来说,虽然目前管理委外资金的规模还都较小,许多私募基金也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增加这一块业务。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难题,也可能会无情抹杀掉想象中的美好。

  某私募人士表示,“对于委托给私募机构的银行委外资金,银行要求的是固定收益,劣后资金的收益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因此,银行往往会在产品运行要素里设置严苛地风控措施,也就导致私募基金管理人束手束脚,管理能力以及投资策略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产品业绩表现,进而导致劣后收益下降。”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