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西城
中国银监会近日公布银行业一季度数据,在不良贷款方面,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从利润方面看,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716亿元,同比增长6.32%。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9%,比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5.93%,比上季末上升0.95个百分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经营正在遭受着不良远未见底、利润却增长缓慢的困境。
不久前媒体报道的,国务院正在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又一次被业内期盼。笔者认为,鉴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艰难处境,监管机构应及时调整监管指标,积极为银行松绑,以利于银行业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6年五大任务。
为何要降低坏账拨备覆盖率
银行抵御风险,主要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监管机制。全部风险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非预期损失,银行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予以抵补;另一为预期损失,银行通过坏账拨备进行冲销。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的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这里的资本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按照央行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
资本充足率反映了银行自有资本对银行的债权人的保护程度。国际金融监管委员会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包括中国的五大国有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上有着更高的要求。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1%;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1%;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45%。
关于坏账拨备的监管制度,则一直在发展改进中,2011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提出了两项新的拨备监管指标: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拨备覆盖率为各类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之比,最低要求为150%;拨贷比为各类贷款损失准备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最低要求为2.5%。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3年底达标,其他银行于2016年底达标。
浅显地说,坏账拨备是指对于现时已经看得到风险的借款,提取150%的准备金,其基数是不良资产的总额,一旦实际收不回来了,账务上进行核销。损失准备金属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方减记科目。
例如,100万元的贷款,如果银行提取了20万元的坏账准备金,那么就按80万元去核算银行的资产,但实际上,在没有发生实际损失前,银行帐上的100万元还是躺在那里的。这样有个好处,计算银行利润时,那20万元可以作为当年利润的扣除数,否则,这20万元拨备很可能以利润或工资的形式变成股东分红,甚至高管薪酬,而无法留存在银行起到抵御风险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周期调节机制,丰年补欠,把本应当作为经营成果用于分配的部分,留存在银行,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我们可以看到,坏账拨备和资本充足率两个机制有一定交集。附属资本包括贷款呆帐准备、坏帐准备,也就是说,坏账拨备不会影响银行总的资本充足率。但是,由于核心资本或一级资本并不包括这两项,如果坏账拨备覆盖率要求较高,则侵蚀了一部分利润,而这一部分原本可以计入核心一级资本,由此,过于严格的拨备制度虽然没有影响总资本充足率水平,但却带来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下降。
而大型银行尤其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比如工、农、中、建和交通银行,不仅受到中国银监会的监管,还受到国际监管机构如巴塞尔委员会的制约,拨备覆盖率的高企,必然导致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紧张。
坏账拨备覆盖率的确定
资本充足率的紧张,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行为上发生变化。银行将消减贷款规模,调整贷款结构,并倾向于向风险较低的客户提供信用,从而收缩加权风险资产规模。尽管这体现了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和灵敏性,但对于新常态下经济的恢复,却不是件好事。而如果放松相关指标,银行业就可以有更多的资本开展业务,增加信贷投放,这在目前经济下行期,对于放开银行手脚,既审慎,又有足够实力去支持中央结构调整和经济提振计划十分关键。
由此可见,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将其设定在既可以抵补预期损失,又不挫伤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水平,是监管机构保障银行业参与经济结构调整、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作者就职于建行分行,长期从事公司信贷业务。致力于观察剖析纷繁的宏观经济、金融和微观企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