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大处罚力度 震慑随意停牌行为

2016年05月18日 06:57    来源: 证券日报    

  ■包兴安

  近期,A股市场出现部分上市公司随意停复牌现象,引发各方关注。笔者认为,对随意停牌需要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理应给予赔偿。

  上市公司停牌主要存在两个目的,一个是维护信息公平、信息对称性的原则;而另一个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对股票实施停牌,可以使投资者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同样的信息,这样投资者在对信息的掌握理解上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目前,上市公司股票停牌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交易所按照一系列规定对上市公司采取股票停牌措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二是上市公司预计存在应披露的“重大信息”, 申请股票停牌,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而上市公司随意停牌或者长时间停牌主要发生在第二种情形。

  其给出的停牌理由更是五花八门,比如,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股价异动、高管“失联”等。有些公司停牌时既不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也未明确披露停牌事由和复牌时间,停牌期间的信息披露较为含糊和笼统,公司和控股股东滥用停牌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随意停牌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例如,上市公司把信息发布、股票停牌当作配合主力炒作的一个手段,这种模式实际上涉嫌市场操纵,股价暴涨更多的是因为二级市场主力操纵的结果。因此,监管层应尽快对这种不负责的长期停牌、随意停牌行为加强监管,在确保上市公司信息公平披露、公平获取的基础上,确保投资者的利益,防止股票停牌制度被居心不良者所利用。

  有消息称,交易所将严控上市公司停复牌权力滥用。以后上市公司不能再以重大事项为由随意停牌几个月,又以“交易双方存在分歧”这种格式化语言敷衍投资者后复牌,上市公司要讲清停牌和复牌的具体事由;若重组谈判失败,要具体讲清谈判的进程、步骤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在哪里;重大事项公布后没有不确定性需要复牌。

  笔者建议,除了上述措施,对上市公司随意停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更应让其对投资者进行补偿及加大处罚力度,由此可震慑随意停牌行为。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中国中车拟筹划定增事项 16日起停牌      2016年05月13日
  • · 3个月4次 匹凸匹停牌上瘾      2016年04月22日
  • · 赢合科技停牌筹划重大事项      2016年04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