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机构员工曝离职原因:真的骗不下去了!
如今,不少线下理财机构将投资者资金投向那些根本无法产生足够利润的实体经济项目里,甚至是虚构的融资项目,最终只能靠借新还旧过日子。
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9%,仅销售环节的运营成本接近5%,加上3%风险准备金,但很多融资项目实际融资成本不到15%,其中还包括一些并不给平台支付一分钱利息的自融项目,怎么算都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一位线下理财机构风控部人士赵刚(化名)感慨说。
在加入这家理财机构前,他曾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小微企业参与风控工作数年。由于这家线下理财机构给予更高薪水(相当于银行工作的2-3倍)与股权激励,他在2014年决定改换门庭。
然而,从加入线下理财机构担任产品风控主管起,他发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大超过风险承受底线——比如这家理财机构可以不顾资产端兑付风险,随意“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收更多投资者资金,只为快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吸引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甚至购买上市公司股份计划借壳上市。
在出现产品兑付问题后,为了维系公司资金链不断裂,这家理财机构甚至虚构融资标的,包装成高息理财产品,玩起借新还旧的资本游戏。
“但我玩不起。”赵刚告诉记者,2015年中旬他决定辞职。因为他担心这种借新还旧资本游戏难以持续很久。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种资金池模式已经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
4月27日,国务院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的14个部委在京宣布,重拳出击非法集资,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
“有朋友说我很幸运,很早就离开了这家线下理财机构,无需为它的经营风险担责。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赵刚直言。
想知道其中的内幕是什么吗?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随身的金融工具书!贴心的金融小秘书!外加暖暖的心灵鸡汤!“口袋金融”(微信号:koudaijr)由中国经济网财经部打造。欢迎关注!
(责任编辑:王翔)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