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市公司并购险企业绩大增 主营业务协同效应存疑

2016年05月09日 10:31    来源: 每日商报    

  沪深上市公司中的一批隐形“保险股”随2015年年报披露浮出水面。这些主业仍为化工、水泥、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通过定增、资产注入、股权收购等方式参股保险公司,业绩涨幅少则数成,多则高达十倍。这些公司通过高送转方式不断扩充总股本,成为A股市场上的一道奇观。

  记者梳理统计发现,在沪深两市,自去年以来变身隐形“保险股”的有6家公司,分别为泛海控股、中天城投、西水股份、天茂集团、华资实业以及君正集团,这些公司通过“保险参控股+实业”,业绩明显提升。

  提升业绩“法门”

  自2014年资本大鳄刘益谦将控股的上市公司天茂集团以及两家非上市险企国华人寿、安盛天平的股权互相倒转,大玩资本运作“游戏”,包括西水股份、君正集团、泛海控股等一众上市公司的幕后大佬也开始竞相模仿,在保险市场上寻找控股标的。华泰保险成为君正集团囊中物、华夏人寿又被华资实业并购、西水股份完成对天安财险的绝对控股、中天城投又收购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融人寿、泛海控股接盘民安保险。

  这些上市公司背后实际控制人为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和转型需要,上演了一出出蛇吞象的好戏。

  “对于这些上市公司而言,他们本身所处的行业盈利前景堪忧,如天茂集团和君正集团身处化工业、中天城投和泛海控股的房产主业又是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西水股份和华资实业又分别是水泥业与食品业,再不转型可能会遭遇业绩瓶颈。而这些公司为实现重大资产重组动辄定增规模百亿级别,总股本迅速扩大,从原先净资产只有数十亿元增长到数百亿元,期望重组后将脱胎换骨。”5月7日,东海证券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张斌(化名)受访时表示。

  事实上,通过吞并非上市险企,去年资本市场上半年的大涨让保险业盈利匪浅,行业整体净利润高达70%,这些隐形“保险股”业绩提升也很明显。

  协同效应存疑

  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吞并非上市险企实现业绩猛增,但在并购之后,保险板块除了贡献利润之外,还能对其主营业务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却很难看到。

  此前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增资控股保险公司不但转变了公司的行业性质,净资产也能得到大幅提高,公司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个别公司更是有望扭亏为盈,增资完成对上市企业是十足的利好。

  5月7日,上海的一位上市企业并购重组专家梁义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或者最终实现借壳上市,或者逐渐淡化主营业务,实现金融与实业并驾齐驱的局面。当然从响应金融支持实业的角度而言,通过并购保险公司来为上市公司旗下主业输血,还面临着法律障碍,同时也会构成关联交易,对于险资运用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6家上市公司年报看,西水股份已经将业务重心转移。其年报中称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天安财险,而子公司包头西水水泥因停产,业务处于停顿阶段,其他新成立的两家子公司尚未开展新业务。在去年西水股份的三大业务收入中,水泥业务与总部业务收入同比分别下滑100%和17%,天安财险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4%。

  天茂集团则在年报中称,成为国华人寿的控股股东后,将转型保险、医药、化工多主业上市公司;去年底才完成定增计划的华资实业则表示,华夏保险成为华资实业的控股子公司后,公司与标的公司主营业务存在较大差异,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在制糖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保险业务板块。

  “公司属于制糖行业,华夏保险属于金融保险行业,并非产业上下游的关系。未来公司业务将转型为制糖和保险的双主业格局。上市公司已制定较为完善的业务、资产、财务及人员整合计划,并采取一定措施保证标的公司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以实现协同效应。但是,如果依旧存在整合计划执行效果不佳,可能会对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华资实业在最新发布的公告中如是提及。据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411家上市公司豪掷1800亿元理财      2016年05月06日
  • · 81家上市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交易      2016年05月06日
  • · 411家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爱理财      2016年05月05日
  • · 上市公司去年广告费超千亿元      2016年05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