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P2P频被线下理财公司"拖下水" 业内:这个黑锅我们不背

2016年04月19日 07:14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施娜

  “P2P危局再次发酵。×××爆发‘兑付危机’的消息再次引爆媒体圈”……类似的信息,网络上随处可见。

  近期“爆雷”的多起风险事件,如大大集团、中晋资产等,很自然地都与P2P挂上了钩。对此,多位P2P网贷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事的这些公司都不是P2P,这个黑锅,我们不背。

  ●“他们不是真正的P2P”

  近段时间,大大集团、中晋资产相继“爆雷”。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P2P网贷的负面消息再度密集出现。

  拍拍贷CEO张俊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P2P作为交易方式,是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直接交易,平台只是撮合的中介,作为信息中介存在,它自己不能成为信用中介,也不能做非法集资。其业务本质上是点对点的交易方式,像大大集团等出事的公司并不是真正的P2P。

  铜掌柜首席信息官金少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到的这些公司从头到尾都是以在线下开设门店募集资金为主,而且他们自己都从未说自己是P2P,是典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P2P行业最火热时,很多这样的公司也就打着P2P的名号,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而已。像大大集团、金鹿财行、中晋资产等公司,和P2P根本没有一点关联。

  “线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出事跑路了,行业外就说P2P网贷公司跑路了,这是不公平的。是投资者在专业认知方面的不到位,或者说是一些第三方的刻意引导和误导。”金少策说。

  “所有出事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本质都是非法集资,可能它原来就是非法集资,搬到互联网上扩大了影响,使得集资的规模超过原来线下做的时候”,张俊表示。

  ●P2P成“背锅侠”有四大原因

  按照业内说法,大大集团、中晋资产等都不是真正的P2P。那么,缘何P2P老是“躺枪”呢?

  综合几位接受采访的P2P业内人士观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主要原因有四点:

  首先,行业早期普遍野蛮生长。在监管细则出台之前,尤其是近两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无论是平台规模、信贷规模,还是理财人数,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小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给了很多假冒伪劣平台滋生的空间。

  其次,P2P作为一种新生业态,各种边界并未明确。一些原本从事不合规线下业务的财富管理公司,开始打着创新的名义披上P2P的外衣,继续从事不合规的原有的操作模式。

  第三,投资者对行业的辨识能力不高。很多投资者不了解P2P行业的运营模式和操作流程,前期只看高收益,这也是很多线下财富管理公司能够吸引一些投资者的原因。这些伪P2P平台用高额的宣传费用让投资者眼花缭乱,扰乱市场。

  最后,监管的缺失,给了有心之人可乘之机。德国、美国等国外的互联网金融也属于新生业态,但并未发生像中国目前这样的乱象,这跟监管策略很有关系。在P2P的监管上,国外的监管是跟市场同步,或者说监管政策领先于市场发展。

  开鑫贷总经理周治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借贷行业这几年发展火热,宣传力度也比较大,导致很多投资人把线下理财、互联网金融等其他投资模式都等同于网贷,因此P2P“背黑锅”也并不出乎人意料。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P2P已成为比较受欢迎的理财方式,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大家都极其关注。

  周治翰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投资人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理财也是这几年刚兴起。大家对于各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区分不太清晰。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确有一些公司打着P2P的旗号,从事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的活动,也有一些线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被认为是P2P公司,其实投资者要清楚地区分,目前还是非常困难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违规经营、甚至涉嫌诈骗和非法集资的理财公司,不管是不是P2P,都对网贷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行业的整体声誉以及投资人的热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北京写字楼劝退“P2P”企业      2016年04月14日
  • · 保险与P2P“嫌隙”渐生      2016年04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