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交银基金同天发两只“一样”基金

2016年04月18日 07:0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8 日讯 (记者张桔) 一家基金公司在一天发行两只完全一样的基金,这看似有些荒谬的事情在4月15日发生了。

  这家基金公司是来自上海的交银施罗德基金,周五,该公司旗下两只新基金发布了招募说明书,一只叫“交银施罗德优选回报灵活配置混合证券投资基金”,一只叫“交银施罗德优择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从名称上看,两只基金仅一字之差,仔细阅读招募说明书,两只基金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儿呢?

  孪生兄弟诞生始末

  中国经济网记者致电交银基金客服中心,一位客服人士表示,两只基金投资的方式、投资标的、投资策略都相同,只是因为业务的需求发了两只基金。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名字上有一字之差的两只基金实际多方面一样:托管银行一样、基金经理一样、份额种类一样、预设的发行期限一样、认购费率及结构一样、申购费率及结构一样、赎回费率及结构一样、管理费率一样、登记机构一样、托管费率一样、销售服务费率一样,就连投资范围、投资策略以及业绩比较基准都是一样的。

  而知名内地基金分析师王群航则在自己的公号中表示:优选比优择在投资目标时多了一句话“通过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和积极主动的投资管理”。他在文章中感慨:基金行业的外部同质化可以理解,因为大家在此基础上比拼各自团队的投资管理能力,但是内部同质化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内部同质化实在没有意义,也不合适。”

  此外,记者注意到,相关的统计表明,4月15日开始新发行募集的基金中,实际上打新基金只有交银旗下的这两只。根据记者的了解,在打新新规的规定下,打新收益对于基金净值增长的贡献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于是内地的多只打新基金实际都在积极谋求转型,而交银此时连发两只几乎一样的打新基金似乎不合时宜。

  虽然客服人员无法解开迷团,但另据了解,这两只产品系渠道定制的产品,因为是两个不同的渠道,因此才有两只不同的产品,打新系渠道客户的需求。

  不过,记者采访了解到,渠道之所以对打新有如此直接的诉求,或许是源于对今年基金排名的误读。来自万德资讯的统计表明,截至4月14日,权益类基金排行榜前端的基金几乎全部被打新基金所垄断,其中排在前两位易方达新益E和光大欣鑫A,两者迄今所累计的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别为55.60%和54.45%。

  记者注意到,目前排名最为靠前的传统的权益类基金是金鹰改革红利,该基金取代了之前的长盛新兴成长,截至4月14日的收益率为15.27% 。那么,今年打新基金为何能风景这边独好呢?

  打新基金缘何高收益?

  实际上,打新基金今年以来的高收益回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巨额赎回费所导致的。

  那么,具体原因何在呢?相关人士指出,去年以来,原本“受宠”的打新基金却成了“烫手山芋”,新股申购中签率连创新低,无论从发行数量、募集规模到收益率,打新基金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上近段时间股票和黄金市场相对走强,导致打新基金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

  但巨额赎回对打新基金的短期收益却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这源于打新基金相关条款的规定。这里我们以光大睿鑫A为例,持有期在7天以内的赎回费率为1.5%,7天至30天的赎回费率为0.75%,30天至6个月的赎回费率为0.5%,6个月以上的不收取赎回费用。同时,对持续持有期少于30日的投资人收取的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对持续持有期少于3个月的投资人收取的赎回费,将不低于赎回费总额的75%计入基金财产;对持续持有期长于3个月但少于6个月的投资人收取的赎回费,将不低于赎回费总额的50%计入基金财产,未计入基金财产的部分用于支付登记费和其他必要的手续费。

  对此,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实际上打新基金很多就停留了两三个月,如果收赎回费,一万亿规模大约可以收到千五,而实际管理费下来两个月不过收到千三。

  如是看来,对于打新基金来说,今年可能很长时间会陷入一边缩减规模一边提升收益的怪圈,而敢于此时此刻发打新基金,对基金公司而言也需要一份勇气!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