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三板公司为啥融不到资?投研不足董秘稀缺都是问题

2016年04月12日 08:43    来源: 金融投资报    

 

  新三板还是“辣”么火,媒体的炒作还是“辣”么热。在火热劲十足的同时,不知道是否有人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绝大多数新三板挂牌企业是没有融到资的。既然拿不到钱那么问题就来了,为啥还有这么多企业排队上新三板,这个火爆背后是否有问题?

  从一个上了新三板的砖厂老板的叙述仿佛可以一窥原因:“上新三板等于上市了啊,光宗耀祖的事!”而有这样想法的企业主不是少数。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拍脑袋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想要在新三板上拿到钱,粗略看老板们还有以下困难。

  困难1:

  行业投研力量不足

  金融行业里有钱的就是土豪,有钱才能投资,看似是一句废话,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钱在谁手里,在基金手里、在投资人那里。然而投资人非常傲娇,想要他们松松口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还记得A股市场的国家队,那才是土豪。

  制造理由的人是研究机构,但是搞研究的却“嫌弃”新三板肉少,不愿意花人力物力去研究。当然研究机构也是有苦衷的——“做新三板成本这么高,未来还怎么做?”

  总结:没人研究自然就没人愿意买单,大主顾不来,连开张都难。

  困难2:

  董秘等高管缺位

  这里说的董秘可不是董事长秘书,董秘可是堂堂正正的高管。作为董事会秘书,董秘的事并不轻松,要想怎么样提高市盈率、想怎么搞好股价,他必须深谙资本运作规律,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个掌握企业命运的人。

  其实,还要揭一个老板们的痛处:董秘很难内部培养,因为这些技能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或者说都有机会掌握到的——信息披露、规范公司运作、理投资者关系、沟通联络监管部门都是很专业的。

  总结:董秘这么稀缺在新三板公司里更是难找,不少公司老板就抱怨:“刚做没几个月的董秘,还没搞定公司的事就被挖走了。”

  困难 3:

  好公司供应不足

  新三板是个投资市场,既然是市场那么也遵从一定的规律,供求关系就是其中一个。新三板的门槛相比主板已经降低太多,然而门槛的降低并没有让更多优质的小公司到来,相反的90%上新三板的企业是一些基本“0交易”的僵尸公司。好公司不多,自然吸引不了投资人的关注,钱也不会流过来,这其中原因值得包括监管方在内的参与者深深思考。

  自新三板诞生伊始,就不断有人将其比喻为纳斯达克。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纳斯达克始建于1971年,在这个市场上有4000-5000家公司挂牌,历经数十载,纳斯达克已经成为规模为8万亿美元的主流股票交易市场。反观新三板,没多久就搞了6000家企业挂牌,数量上已经超英赶美,但质量这小编都不知道如何去评论了。也许正如纳斯达克高级副总裁罗伯特·麦柯奕说的那样:“我们纳斯达克跟新三板没有一点关系,我们跟新三板完全不一样,地位也没法相比。”

  总结:打铁还要自身硬,老板们做好业绩、把生意做好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急功近利上新三板,花了钱请会计师、律师不说,到最后恐怕也只能成为菜鸟投资人“练手”的对象。

  困难4:

    监管跟不上

  许小年大家都知道,一直是唱空那一方的他这样评价:“新三板不要审批制,随便谁愿意上就上,新三板骗子成群,我们都知道,良莠不齐,投资者自己去辨别,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事实上,如果仔细去分析许的话,会发现他说的并没有错。

  在小编写过的一篇《抬头仰望新三板,低头看路五大坑》中就说过,新三板对于投资人来讲有很多“坑”不得不值得注意。当类PE公司和泛金融公司在新三板疯狂圈钱的时候,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游离于证监会、银监会的金融群体正在形成,而这样的一个金融群体背后所蕴藏的风险自不必说。至于其他类公司的骗钱把戏在这里就不多做评述了。

  总结:在中国金融史上这种现象多次发生,而诈骗和圈钱跑路等违法行为更是数不胜数。钱都被骗走了,投资人吓都吓怕了谁还能融到资?

  困难5:缺乏客观估值

  投资者有时候搞不懂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在业界,有一家公司年净利润1700万而估值却高达60亿人民币,而这样的案例还很多。说到这有人会问了,这行有没有什么比较客观的估值?但目前为止还没发现。

  那么高的估值很容易让人认为里面有水分,而这些狐疑都会让投资人不敢投钱进去。中国PE估值高,那么把眼界投出去,大洋彼岸的美国是什么情况?据公开资料,在美国,PE翘楚黑石集团的市盈率保持在10余倍的规模,神奇的是其掌管的资金规模远大于现在的PE公司,钱多而且赚钱也多,而且因为市盈率不高也不会让人感觉风险大。这其中的道理就很值得挖掘,人家是怎么做的呢?

  总结:国内的企业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新三板中也能诞生出谷歌微软这类跨国大企业。

 


(责任编辑: 王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