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天津银行:7.86亿票据事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2016年04月11日 14:21    来源: 证券时报    

  农行与 中信银行 票据风波未了,刚在香港上市的天津银行日前亦发生票据事件,引起了市场与监管机构的关注。

  4月10日,天津银行相关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已向公安经侦部门报案,同时公司已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做好后续处置准备。由于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在公安调查结果公布前,无法对事件进行置评。

  交易对手

  为稠州商业银行

  4月8日,登陆港交所刚一周多的天津银行公告称,“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涉资7.86亿元人民币。”

  4月9日,天津银行的股票盘中破发,上市7个交易日后的股价相较发行价,下跌0.95%。

  证券时报记者向数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天津银行票据风险与此前农行暴露的39亿元票据案基本一致。即票据逆回购方在交易中心取走了票据,但回购款未能到账。

  “天津银行公告的7.86亿风险金额是未归还的本金及利息,案件实际涉及资金额或达9亿元。”某知情人士称。

  另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在该事件中,天津银行的交易对手为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该行由当地城市信用社在2005年改制而成。

  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上有不少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为他行做通道,帮后者隐藏、消减信贷规模、违规代理贴现,甚至账外经营,这隐藏了巨大的风险。

  一位票据业务的资深人士称,2016年可能会发生更多的大额票据诈骗案件,“在经济下行,资本市场诱惑和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放松等背景下,通过期限错配进行腾挪利息,是中介机构在利率下行中非常普遍的做法。一旦利率大幅反转、股市下跌,部分中介和中小机构将无力支付回购利息。”

  票据业务

  电子化程度极低

  去年底,银监会下发《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即203号文),该文的风险提示中基本涵盖了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2015年票据市场通过票据贴现虚增信贷规模;部分银行与中介联手离行离柜办理大量无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业务,非法牟利等。

  数位业内人士表示,203号文对今年的票据价格走势仍产生影响,此外,中介业务模式将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大行已经叫停了与中介的业务往来,同业业务经营权也上收至总行。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203号文除了几个严格禁止的硬性规定外,没有细则,机构理解和执行仍存有空间。”

  此外,央行还明确表示,正在抓紧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建设电子票据交易系统。

  国泰君安 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表示,对比银行的其他业务,票据业务最大弊病就是电子化程度极低,还存在手工交付验收环节,只要有人工参与的地方,操作风险都会加大。

  据悉,早在2010年,央行就已起草了关于建立统一票据市场和电票系统的相关文件,但由于贷款规模调控,及央行开发该系统的人事出现变动等原因而一度搁置。

  票据融资规模大幅减少

  据了解,票据融资规模正在大幅减少。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80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增8105亿元,同比减少333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较上月减少3707亿元,同比减少3115亿元。

  此外,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81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2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2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583亿元。

  数位从事票据业务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于银行主动收缩或暂停承兑银行承兑汇票,致使票据融资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数据均出现了大幅的下滑。

  一旦票据电子化和全国统一交易平台完成,渠道的功能将被大大弱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降到最低。“未来,大企业会利用债券替代部分票据。”上述票据业务的资深人士表示,在票据业最繁荣的年代,票据业务人员年收入可达千万元。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