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领域迎政策东风
文/广州日报记者薛松
一年之内,监管层连发4份文件,释放出鼓励消费金融大力发展的强烈信号。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众多电商对该领域相当看好,希望与传统银行分一杯羹。不少用户也发现,各种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正大量冒出来,比如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花呗、京东金融推出的“白条”和“金条”等。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个人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8.95万亿元,占中国整体信贷余额的份额不过20%。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60%。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称,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万亿,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
现象:
几大电商布局消费金融
“实际上,消费金融已经存在20年了,信用卡是触动消费变革的第一个金融产品,从2004、2005年开始,传统银行在做。实际上,从最早的信用卡,到个人的分期业务,但这20年没有太多的变化。”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说。
目前银行系仍是市场主力。去年年底以来,已有6家消费金融公司申请到了银监会的消费金融牌照,而其中5家公司的主要出资人,都是来自于银行或者有银行参股。
前几天,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客户授权,实现消费贷款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标准化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打造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
蚂蚁金服人士说,由此可见,监管机构也开始鼓励大数据授信、线上申请、审批的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模式,创新型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或将成为主流。
业内观点:
银行与电商合作大于竞争
蚂蚁金服人士认为,面对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银行有资金成本、风险识别以及定价能力的优势,固然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互联网公司利用场景和对线上客户的触达优势,推出的各类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同样值得肯定。借着政策的东风,银行系、电商系这两股力量如果能携手合作,必将推动中国消费金融向更快捷、更普惠的方向前进,最终实现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
许凌认为,从未来消费金融的长远发展看,电商与银行必然是合作大于竞争。
乱象:
多头授信需打通征信体系
目前,由于消费金融在政策上迎来利好,同时整个市场也一窝蜂地在做,市场已经形成银行系、电商系、P2P系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系四大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
“当热点成为风口的时候,可能风口就会伴随着风险。”有行内人士说。
在许凌看来,现在很多行业切入消费金融市场之后,多头授信还是很严重的。“怎样更大范围地去覆盖整个征信系统是个问题,我们会主动上报用户的信用行为,同时积极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希望能推动市场把整个大的消费金融行业领域里面的征信打通,这样可能会过滤一些行业的泡沫,留下真正行业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