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首付贷换马甲 变身消费贷信用贷再度登场

2016年03月30日 08:13    来源: 金融投资报    

  本报记者 吉雪娇

  “首付贷”并没有退出人们视野。面临已然成型的市场需求,更换了马甲的“首付贷”再度以“消费贷”、“信用贷”等“低风险”的形象粉墨登场。与此同时,目前与购房置业相关的新房消费贷、装修贷都无法排除借款资金被用来购房。

  尽管面临着监管部门的叫停,但处于风口浪尖的“首付贷”并未真正退出人们的视野。在穿上“消费贷”等马甲后,这出略显另类的“变形记”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面临如火如荼的“首付贷”以及隐形“首付贷”,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要谨慎看待相关产品,投资的同时,也要注重本金的安全。

  投资“首付贷”或血本无归

  在投资资产荒下,投资者们一度将目光投向了“首付贷”,对其而言,这似乎更多的只是一种“收益还不错”的理财产品。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其监测到的推出过首付贷产品的P2P平台在50家左右,就首付贷产品而言,行业规模在50亿到100亿之间。

  该类理财产品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扩张如此迅速?普益标准研究员匡宸郗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产荒”和2015年下半年股市表现的差强人意。除此之外,首付贷产品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投资者普遍认为该区域房价坚挺,不会跌价。叠加之下,该类型理财产品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

  在经历过从“风生水起”到面临围剿的角色转换后,更多被关注的,却往往是“首付贷”对于楼市的“激烈”影响。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这也意味着对于房贷类产品特别是首付贷,投资者应保持警惕。“从资产端来看,目前大量进入楼市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众筹、P2P、首付贷等非银行系房地产理财产品,此外有些理财产品为了追求高收益,对于购房者自有出资的要求会更低,这样购房者的杆杠率会被进一步放大。”匡宸郗指出。

  以“首付贷”为例,在无抵押贷款的情况下,“首付贷”最低可贷1万元,最高可以贷到房屋总价的20%。这也意味着,如果购房者75%的房款由银行贷款提供,20%的房款由理财产品提供,那么自己仅需提供5%即可成功实现购房,杠杆率达到了20倍。

  与此同时,首付贷的贷款利息根据期限长短不同而不等,一般半年期为6%左右,12个月则为8%~10%,2年期为10%~12%,三年期则在13%左右,加上各种的手续费等。如此计算,首付贷的贷款成本大约在年化20%。购房者将不得不承担较高的还款压力。

  在此情况下,匡宸郗认为,当房价一旦出现拐点,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投机性投资者在无法迅速套现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现金流压力。而一旦资金链断裂,风险必将爆发,由于自有资金太小,投机者选择违约的可能性就急剧上升。当这样的投机者集中爆发时,风险不仅会传递到银行,也会蔓延至P2P网贷的投资者。到时,P2P网贷直接跑路,投资者只能血本无归。

  留意隐形“首付贷”

  而在银率网分析师看来,P2P房贷类产品面临的另一大风险,则在于政策调控风险。

  事实上,购房首付款的“场外配资”行为正成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的目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就明确表示,房地产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办的金融业务,或者与P2P平台合作开展的金融业务,没有相应资质,属于违法经营。

  同时潘功胜亦透露,央行正与住建部、银监会等部门酝酿新政,准备对一些房地产市场、房企和房地产中介跨界经营金融业务的问题进行治理,没有资质将不能跨界经营。

  尽管针对首付贷的专门规范通知尚未正式发布,但愈来愈清晰的监管方向下,首付贷相关产品已纷纷下线,多家相关P2P平台也暂停了首付贷业务。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首付贷”就此彻底退出人们的视野。面临已然成型的市场需求,更换了马甲的“首付贷”亦再度以“消费贷”、“信用贷”等“低风险”的形象粉墨登场。与此同时,目前与购房置业相关的新房消费贷、装修贷都无法排除借款资金被用来购房。

  以被金融机构视为重要战场的消费贷款为例,有业内人士指出,只要不提买房或炒股,相关审批方面就不会有异议。就此在实际购房过程中,其也可能被顺利披上首付的外衣。

  另一方面,首付贷被监管叫停后,有关平台指出,“赎楼贷”业务的占比明显增加,成为“拳头产品”。据了解,在中介平台申请“赎楼贷”的客户通常不需要提供担保,提交申请材料后1天至3天内就能审核完毕。

  这种由“为业主付清所出售或抵押房屋的贷款本息并注销抵押登记,将房产证赎出,以便房屋进行出售过户或再次贷款”的赎楼贷业务衍生出来的理财产品同样颇受欢迎,目前,这些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约为6%。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