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认基金一冷一热 北上销售额为南下四倍
互认基金“北上”热、“南下”冷的趋势依然延续。外管局上周公布的互认基金销售情况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香港基金在内地的销量是内地基金在港销售额的4倍。
数据显示,截至2月29日,内地基金在香港的销售资金累计汇入3762.66万元,汇出49.29万元,累计净汇入3713.37万元。尽管数据仍然偏低,但已经较今年1月2154.33万元的净汇入金额有了明显增长。与此同时,2月份,香港基金北上销售进一步稳健推进。当月,香港基金境内发行销售累计汇出20319.78万元,累计汇入546.9万元,累计净汇出19772.99万元,和1月累计净汇出的4017.67万元相比,增长了将近4倍。
若合计2016年1月至2月的累计数据,“北上”基金累计销售额达到2.38亿元人民币,“南下”基金销售仅有5867万元,前者是后者的4倍。
记者从外资基金销售机构人士了解到,由于2月份A股市场持续震荡,而南下基金又多为股票基金,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等因素影响之下,发行难度确实很大。而北上基金有投资债券及美元计价的产品,更符合目前的销售潮流。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介绍,经过一段调整,A股逐渐跌出了投资价值,近期不少在港投资A股的产品都获得净申购。而且,3月份A股已经上涨10%,这批A股基金若销售向好则可能带动后续的销售热情。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互认基金销售情况一般,和两地投资者对产品了解程度不足、市场震荡剧烈有关。而香港基金的认购费和管理费与内地基金差异较大,也形成了一定阻碍,“基金互认应该会是一个慢热过程,未来可能会逐渐热闹起来。”
《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去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首批7只互认基金先后在2015年末及2016年初启动发售。目前,中国证监会收到并受理了16只香港互认基金产品的注册申请,有6只基金获得“通行证”,2月份获批的有摩根太平洋证券基金、中银香港全天候中国高息债券型基金、建银国际国策主导基金等3只产品。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的“南下”基金则有25只,其中,已经发布销售文件的产品达到13只。
(责任编辑:康博)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