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叶檀:企业市场化的第一步就是用工体制市场化

2016年03月24日 08:2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评论员 叶檀

  近期有一张工人穿着工作服找新东家的照片四处流传,引起了争议。有人誉之为市场化的一步,有人表示心酸。

  去职、重新就业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在去产能、去库存之时。我们可以给他们以帮助,但改革不可阻挡,需要认清现实。

  中国去产能之前,全球航运业巨头马士基集团旗下子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表示,受需求放缓影响,将减少网络能力、推迟投资,并在2017年前削减全球4000个工作岗位,约占陆地工人的1/6。

  西装革履的银行业人士同样面临裁员压力,由于欧美银行资产下降、业绩缩水,欧美银行这几年可能将裁员十几万人。据彭博社报道,花旗银行从今年1月开始裁员至少2000人;汇丰和渣打银行相继宣布于2017年前裁员5万人和1.5万人;摩根士丹利先后两次传出裁员消息,分别是固定收益部门裁员25%,股票交易部裁员5%,均是一线业务部门,共计1300人;法国兴业银行计划到2020年在旗下法国零售部门裁减2000名员工;摩根大通在2016年裁员5000人;巴克莱银行在2017年前裁员3万人;德意志银行宣布,在2018年以前将裁员约2.6万人;荷兰合作银行在2016年~2018年裁员9000人。

  根据统计,中国其实是个跳槽率比较高的国家。2012年10月《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根据怡安翰威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都处于高位。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保留高质量人才并提升他们的敬业度。

  中国大型国企的人员分流之所以成为一桩新闻,因为这些企业承担了兜底的社会责任。彭博信息研究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大型煤企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海外同行,中国的大型煤炭集团人均年产量约1730吨,相当于美国的5.6%、印尼的20.6%。而中国煤炭行业的人均年产量更低,仅为630吨,发达国家为10000吨。随着智能化的推进,中国所需要的一线工人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3月23日,朱民先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较弱,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劳动生产率下降,总需求不足。

  中国除了老龄化影响,最重要的是留存严重的非市场化用工机制,以及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劳动者。给予社会保障就是为了企业可以出清,如果由企业包养还要社会保障干什么?

  在经济下行、产业多元化背景下,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必须进行人员分流,企业市场化的第一步就是市场化的用工体制。就劳动者而言,现在能应对的,就是好好学一门手艺,尽快融入市场。

  即使有千年存在的企业,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员工。事实上,类似的减员在全球各地都在发生。就拿我国来说,在广东、浙江不会引发类似的反响,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如果都达到广东、浙江的市场化程度,恐怕以后人员分流不会成为什么大新闻,只不过是财经、经济新闻中的一小块。

  改革当然不能只改编制外工人,用工的彻底市场化意味着打破体制内外的区别,打破企业主的官员身份,让官员的归官员,企业的归企业。泾渭分明才可能推出下一步的薪酬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 王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