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银空金”套利潮起

2016年03月23日 08:2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记者 叶斯琦

  3月22日,贵金属表现较为强势。其中,白银似乎更有想象空间。沪银主力1606合约开于3470元/千克,盘中震荡走高,收报3516元/千克,上涨41元/千克或1.18%;沪金主力1606合约收报261.4元/克,上涨0.4元/克或0.15%。在贵金属的持续分化中,“多银空金”成为时髦的套利策略。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白银中长期需求增速可能陷入停滞,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后市料冲高回落。

  金银价格比高位回落

  数据显示,由于近期白银表现明显优于黄金,黄金/白银比率已从上月底的约84降至了78,为2月初以来最低位水平。

  世元金行高级研究员沈汇川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银价格比之所以在前期出现偏离是受到了市场情绪的影响。本轮贵金属的小牛市主要由今年全球股市走弱推动,市场风险情绪快速降温,避险需求推动了机构投资者在今年第一季度纷纷超配黄金、美债等传统的避险港湾。白银虽然有所上涨,但涨幅远不及黄金。导致金银价格比出现快速升高的原因是因为白银自身的工业属性较之黄金更强,而避险属性则明显偏弱。目前全球风险资产价格趋于平稳,避险需求降低,所以黄金的下跌比白银大,进而导致了近一阶段金银价格比的回落。

  “近百年来的金银价格比可基本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银作为货币而流通的时代(二十世纪三十到六十年代),第二个阶段是美元崛起的时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其中前两个阶段金银比价一直围绕在35附近波动,第三阶段金银比价围绕在60附近波动。所以从大周期来看,金银价格比从84降至78只是偏离程度较之前有所修正,但绝对数值仍处在偏高的水平,回落空间尚存。”沈汇川说。

  光大期货贵金属分析师展大鹏也表示,金银价格比波动幅度较大,历史上最低跌破40,最高升破100,均值约为60。目前的金银价格比只能说是在一波上升趋势中正常偏高的位置,因为随着全球性危机的深入和担忧,黄金的避险属性熠熠生辉,而白银的商品属性相对黯淡。但比值已经在警戒线(80)上方,做金银价格比套利的投资者就应该注意。

  白银仍面临回调压力

  据外媒报道,全球最大黄金上市交易基金(ETF)——SPDR Gold Trust周一黄金持仓量较上周五增加0.33%;同期全球最大白银ETF——iShares Silver Trust白银持仓增加0.55%。基金增持对贵金属走势形成一定支撑。

  汇丰也表示:“我们认为金银价格比会进一步收窄,这意味着白银价格将上涨。”

  不过展望后市,华泰期货分析师徐闻宇指出,近期影响白银价格主要因素是投资需求强弱带来的相对供需缺口的变化。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美联储利率抬升预期的上升,银价依然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而比价依然存在继续上升的空间。

  沈汇川指出,从表层现象来看,影响白银价格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趋向和美元指数的表现。美联储在稍早结束的议息会议上决定暂缓加息步伐,并将年内的加息预期从4次降为2次。美元指数因此受到了比较大的利空因素影响,进而对白银产生了较大的利多作用。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白银价格还是决定于市场情绪偏好以及相关品种的走势。后市白银面临了较大的回调压力,很有可能在最后进行一次或者几次冲高诱多,突破关键阻力位后再出现规模性的回调,此后展开窄幅的箱体震荡。

  展大鹏也表示,这几年白银熊市格局中供求矛盾一直是主导因素。白银下游主要应用领域较为分散,但以终端来看,电子产品占很大一部分,电子产品发展至今也逐渐遇到了瓶颈,增速逐渐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即白银的需求增速可能会陷入停滞。短期来看,二季度是工业品小旺季,需求一直存在良好的预期,在无法被证伪的情况下,随着黄金的反弹白银会表现偏强;但如果从中长期来看,需求一旦被证伪,白银难逆转熊市格局,回归下跌趋势是一种必然。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