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证金公司恢复转融资五品种 “杠杆牛市”要卷土重来?

2016年03月21日 09:10    来源: 深圳商报     陈燕青

  深圳商报记者 陈燕青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公司(证金公司)上周末宣布,自今天起,恢复转融资业务182天、91天、28天、14天、7天等五个期限品种,并下调各期限转融资费率,具体为:182天期3.0%、91天期3.2%、28天期3.3%、14天期和7天期3.4%。上周市场迎来久违的大涨,沪指上周大涨逾5%,创业板更是暴涨逾12%。对于转融资费率的下降,业内人士表示,此举反映了监管层对市场的呵护态度,有利于两融业务的做大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反弹。

  调整转融资政策

  转融通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券商,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转融通包括转融资业务和转融券业务,其中转融资业务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资金或者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金融出给券商,由券商提供给客户,供其买入上市证券。转融通是融资融券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解决证券公司在开展信用交易业务时自有资券不足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8月,证金公司暂停7天、14天、28天、91天的转融资业务,暂停前利率分别是6.2%、6.3%、6.4%、6.5%。

  事实上,这并非中证金公司第一次下调转融资业务费率,早在2014年8月15日,中证金就宣布182天期转融资业务费率大幅下调80基点,从6.6%降至5.8%,其他期限品种整体费率则保持不变。2015年12月28日,中证金将182天转融资的融出年利率从6.3%下调150个基点至4.8%。如果仅仅以半年期品种为例,此次中证金转融资费率下调水平高达约38%。

  转融资规模仅为高峰期10%

  数据显示,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转融资余额一直在1000亿元上下波动,2015年8月31日跌破千亿关口,此后连续暴跌,2015年12月初跌破200亿元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转融资余额仅是去年最高时额度的10%。截至3月17日,转融资期末余额为115.96亿元,而去年5月底转融资高峰时余额为1101亿元。此外,截至3月17日,两市融资余额合计8373.88亿元,而2015年最高峰时融资余额为2.2万亿,不足当初的四成。

  对此,东部一家券商两融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转融资余额之所以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去年股灾后融资余额快速回落,而融资客抄底欲望不强,中大型券商有充足的资金,完全不需要找中证金去借钱来放款。此外,随着多次降息后,市场利率走低,中证金提供的费率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当然,不排除在费率下调后一些资金不充裕的小券商会向证金公司借款来做大两融业务。”

  深圳一家券商经纪部人士则坦言,中证金此举对融资规模的回升不可过高估量。“目前大多券商并不缺钱,只是融资客对后市看法较为谨慎,融资买股意愿不强。”他表示,“转融资费率下调后不排除部分券商也会下调两融利率,以鼓励客户融资。但是,融资规模能否持续回升关键还是看市场的反弹力度和持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一月份的惨淡后,券商2月份业绩明显回升。根据数据统计,23家上市券商2月份实现营业收入89.38亿元,环比大增93.46%;实现净利润28.62亿元,而1月份23家上市券商净利润为亏损4.01亿元。

  传递做多信号

  如何看待此次下调各期限转融资费率对市场的影响?对此,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对记者称,“证金公司下调各期限转融资费率意味着对市场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表明管理层对市场的呵护态度,对A股影响偏正面,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上涨。A股市场经过9个月的下跌,逐步筑底回升,引导外部资金入市、深港通即将开通等政策利好会加快市场从反弹走向反转。”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对记者表示,“此举将给市场释放流动性,对市场无疑是利好,表明了监管层对目前市场所处位置的认可。”

  国金证券非银行业分析师徐飞认为,此举高调释放积极信息,提升市场情绪。看好券商股,建议积极布局非银优质个股。他表示,转融资业务为券商两融提供融资资金,而两融杠杆调整则起到调节市场作用,或可以看做市场变动的先导指标。目前两融余额8400亿,相比去年高点2.3万亿已大幅下降,券商目前资金充裕,虽不需马上跟证金融资,但转融资业务恢复并下调费率,释放的积极信息,将有利于市场的继续恢复,进而促进券商两融业务回升。

  华泰华泰金融团队罗毅认为,转融通费率下调,或传递筑底信号。费率下调一方面匹配当前低利率环境,降低券商融资成本,有利于激发融资能力有限的中小券商开展两融业务;另一方面或由政策面传递市场底部信号,目前杠杆水平已处于合理偏低区间,安全边际较大,适度扩充券商两融业务空间并引导两融利率下行,有助于市场行情和信心形成正循环。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