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 沈佑荣
海信科龙(000921.SZ)深套股民16年,解套或许遥遥无期。
“人们都说48元买的中石油35元仍不抽身是傻子,我23.8元买了科龙电器,至今仍在山顶上傻傻地站岗。”3月18日,当上海老股民老彭见到长江商报记者时仍对投资科龙电器后悔莫及。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1999年7月13日上市的科龙电器在第六个交易日创出历史高位,虽然A股历经两轮大牛市,并且海信重组了科龙电器,但仍未摆脱股价下跌的阴影,16年来,股价再未达到25.40元的历史高位,截至2016年3月18日,其股价为7.4元,跌幅达7成。
此外,尽管海信重组科龙后,一跃成为仅次于海尔、美的的第三家白电巨头,但高管走马灯似地更换,以及没有及时开发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业绩或许难有大的起色。
3月17日,一大型家电连锁店区域经理刘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海信科龙拥有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产品,但空调品牌不及格力,冰箱不如海尔,且电视机又升级至以内容为王时代,在打价格战的家电市场中,海信科龙难以讨到好。
“处于二三线品牌的海信科龙,不仅要与国内一二线品牌电器打价格战,还将面临日益挺进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挤压,挑战的压力不小”。3月16日,山西证券一投资顾问陈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及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家电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就看海信科龙能否把握住机会,以过硬的产品抢夺市场。
3月17日,海信科龙证券谢姓工作人员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公司已经在智能化转型,空调市占率逐步提高。至于未来以何种有足够竞争力的举措参与竞争,谢称暂不知晓。
老股民被深套 股价翻3倍才能解套
被海信科龙深套16年的老彭曾盼望着大牛市行情中能解套,如今经历了两轮大牛市的他开始变得有些心灰意冷。
1997年,43岁的老彭说服妻子拿出5万元积蓄炒股。尝到了几次中签、炒新股的甜头后,他将目标锁定在炒新股上。
1999年5·19行情到来,老彭干脆办了停薪留职全身心投入股市之中。那年7月13日,科龙电器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次日便强劲拉出一个涨停板。不听小道消息、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老彭反复研读科龙电器的IPO资料后,他对公司有了信心,下定决心长期持有。于是,他腾挪资金12万元,在7月20日那天,一口气吞进5000股。
然而,世事难料,科龙电器上市前不菲的业绩突然转身,上市后业绩持续下滑。伴随业绩下滑的是二级市场上股价持续走低,2005年7月20日,股价创出1.58元的史上新低。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上市前后,科龙电器业绩可谓两重天。1996年至1998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15亿元、5.76亿元、5.91亿元,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然而上市后,业绩开始“反水”。除了1999年净利润增长至6.44亿元外,2000年的亏损就达6.78亿元,2001年亏损额更是扩大至15.56亿元。到2005年,亏损金额高达36.94亿元。
业绩走麦城、股价坐滑滑梯,老彭的心也在一点点下沉。不过,老彭依然没有动,他坚信自己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不菲的收益跑不了。
原以为海信重组科龙是一次解套绝佳机会,恰逢2007年的大牛市,没想到股价没有突破10元,亏得太多,就干脆放一放。
这一等又是8年。2014年下半年启动的牛市行情让老彭的信心一点点恢复。然而,去年6月,在股市情绪高涨之时,股价也仅在6月15日当天触及15.55元。他原本打算割肉罢了,可就在他犹豫之际,股价又下跌了两毛,以致深套至今。3月18日,海信科龙收盘价7.40元,他已亏损近80%,意味着要翻3倍多才能解套。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上市16年来,海信电器仅在1999年有过一次10派2.14元的“慷慨”分红,此后未见分红动作。16年来,公司增发一次,累计融资23.36亿元,而派现仅有2.12亿元,后者约为前者的0.09倍,相较同为家电企业的格力电器4.23倍。
兼并重组后陷进退两难境地
让股民深套16年的背后,或是海信科龙兼并重组后的进退两难及良机错失。
其实,科龙电器上市后不久就遭遇财务造假风波,公司经营陷入绝境,海信仅以6.9亿元就将其收入囊中。然而,兼并之后,海信科龙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长期关注并购的刘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科龙并购案中,披露的2004年数据显示,海信集团销售规模270亿元,科龙电器84亿元,但在白色家电领域,科龙的产能、技术实力及品牌影响力远在海信之上,属于蛇吞象并购。两家公司在体制、管理风格等方面都有差距,要想短期内融合好绝非易事。更主要的是,科龙电器深陷破产、官司等境地,重组后涉及到内外部异常庞杂的法律纠纷、资本市场关系,甚至是银行关系等。
公开信息显示,重组科龙电器后,海信科龙高管走马灯似地更换,或与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有关。
刘先生说,频繁更换高管的原因,除了面对一摊子重振困难外,或许还存在文化差异、融合艰难因素。
一家大型家电连锁店区域经理刘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海信本是一家以技术立厂的企业,其在黑电领域较强势,科龙在白电领域有着辉煌的历史,并购之后,不仅未能发挥出1+1≥2的效应,相反,二者的优势均在丧失。这期间,定位不当或是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格力、美的都不遗余力地扩大空调市场规模,逐渐取得了行业龙头地位,在全球市场上掌握了话语权。而海信空调,与格力同期进入市场,定位于相对高端产品。然而当时,空调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从奢侈品转为普通生活用品。面对普及型市场,海信并没有调整战略,而是继续秉承高端路线,结果导致海信被格力、美的远远抛在身后。没有在市场拓展、渠道建设上有效突破,导致大部分市场被抢走。
刘先生介绍,海信错失了空调行业高速发展的最佳时期。海信收购兼并科龙是在2006年前后,那时正处于空调行业洗牌整合期,也是行业高增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科龙空调年销售达250万套,海信空调年销售150万套,加在一起与格力、美的仅就是100万-200万套的差距,此后,格力、美的持续发力,很快完成了500万套到1000万套的跳跃,而海信科龙仍在低位徘徊。
“海信与科龙重组,产能未能释放,渠道建设未跟上,加上内部的融合迟迟不能完成,导致海信科龙持续落后于格力等家电企业。”山西证券一投资顾问陈先生说,此外,海信推出变频不是时机。一直以来,海信被誉为国内变频的旗手,但是在海信逞强变频的这一时期,变频市场一直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市场,在整个空调市场的占有率始终没有超过10%。直到2009年,美的发力变频,市场才迅速扩大,而海信科龙的变频长期不温不火。
智能化升级面临诸多挑战
一直自诩以技术立厂的海信科龙正在推进智能化升级,不过,他将面临诸多挑战。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1年开始,海信科龙就开始启动智能化战略,力推智能高端产品,如投资8亿元在广东省江门市建设智能化工厂等。海信科龙的智能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12年,公司净利润达到7.18亿元,2013年升至12.39亿元。不过,2014年,净利润下滑至6.72亿元。去年上半年盈利5.05亿元,但三季度单季亏损0.47亿元,二线品牌交出三线业绩。
今年1月8日,海信科龙公告称,公司冰箱零售市占率为16.98%,这一数据相对公司而言是不错的业绩,冰箱收入已成公司的主要收入,去年三季报显示,冰洗营收约占总收入的45%,且毛利率下滑,显然,距离财报中所称的高端化、效率化、毛利率和产品结构改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是,冰箱市场前景并非广阔。
中怡康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国内冰箱市场零售量为2613万台,同比下降6.6%;零售额为696亿元,同比下降3.0%。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陈钢曾指出,冰箱市场整体规模很难出现大的扩张,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不过,受益于产业新政,对企业而言,如果能以此为契机,促进先进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家民间机构的调查报告称,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将促进四五级及农村市场的需求,冰箱作为家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潜力不可小觑。此外,高端消费者对节能、时尚产品的兴趣较大,也有一定的需求。不过,在国内品牌大打价格战的同时,来自国际的冰箱品牌以其领先的工艺、设计、新技术应用等大踏步挺进国内市场,且其价格优势挤压了国内品牌冰箱利润。与此同时,贸易环境的恶化也造成了出口困境。中国冰箱的出口很大一部分在美国,而美国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长。加上汇率、原材料及运费成本的不断提高,都使得中国冰箱产业在出口方面面临考严峻考验。
刘先生表示,在电视机方面,乐视、小米等均以用户思维进行了布局,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海信的电视机尽管质量不错,但已沦为附属品,缺乏优势。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方面,除了要以二线品牌与格力、美的等一线品牌竞争外,还遭受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挤压,挑战不小。
不过,刘先生认为,海信科龙启动智能化转型较早,且在技术方面有优势,如果把握得当,还有不少翻身机会。
海信科龙证券谢姓工作人员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公司已经全面推进智能化转型,空调市占率逐步提高。至于未来以何种有足够竞争力的举措参与市场竞争,谢称暂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