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十三五”面临六大机遇

2016年03月19日 08: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辜胜阻

  展望“十三五”,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力与压力共生,只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中国经济可以实现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六大机遇。一是人口城镇化。从需求端看,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从供给端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人口城镇化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今后我国应努力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三是发展绿色化。资源环境瓶颈压力加剧、新兴产业勃发、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都将创造绿色低碳经济机遇。四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五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六是经营国际化。未来5年,中国进口将达10万亿美元,出境旅游会超过5亿人次;未来10年,对外投资将超过1.25万亿美元。

  对经济的信心来自于对发展问题和挑战的正确认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改革得以持续深入推进的根本动力。在看到中国经济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制造业和煤炭去产能任重道远。产能过剩浪费许多宝贵的资源,扭曲了资源配置机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障碍。职工安置问题也是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二是房地产亟须大力去库存化。房地产市场的高库存是我国经济的潜在风险。房地产市场一头是金融,一头是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三是实体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大量实体经济企业面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和成本不断上涨的双重压力,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成本挤占了企业狭窄的利润空间。四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杠杆率偏高,金融潜在风险点多面广。截至2015年末,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56.5%,实体经济杠杆率为239.8%,全社会杠杆率为260.8%。同时,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我国金融体系局部风险频繁显露,相互影响,相互传染,要高度重视当前金融领域的各种风险点。五是农民工市民化和扶贫攻坚成社会经济最大短板。贫困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此外,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2亿多农民工在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职业转换,但并未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的转变。改变“半城镇化”的现状,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与整家迁移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挑战。六是环境需要大力去污染化,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去除带毒有害的GDP增长,虽然短期内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下行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是必要的。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 王翔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亚投行的挑战与机遇      2016年01月19日
  • · 中韩自贸区“韩风”抢滩机遇几何?      2015年06月01日
  • · 机构热议新三板风险和机遇      2015年05月13日
  • · 揭秘新常态下财富新机遇      2015年04月13日
  • · 隆国强:新常态为外资提供新机遇      2015年04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