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两会”进入后半场,代表委员们的真性情,在记者的围追堵截中开始显露几分。比如,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在谈及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提案时吐槽说,我国一些银行是“大老爷”式的。中小微企业要想贷款,必须“求爷爷告奶奶”,请吃喝,给回扣。即使这样,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还贷不出款来,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刘卫昌委员的“大老爷”说,笔者以为是基于两个层面的感受:一是话语权上的不对等;二是心理定位上的不对等。
先说话语权上的不对等。按理说,银行提供贷款服务,企业需要贷款,只要价格合适,怎么看都是双赢。为什么刘卫昌委员会有这样的不对等的感觉呢?答案就是,价格!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银行大堂上明码标价的贷款利率是合适的价格。对于银行的客户经理来说,那个明码标价是不会变成“不良”贷款的客户的价格。
而中小微企业,从群体上说,不是明码标价对应的那一拨。
据2015年7月底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称,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在我国,民营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代表程度足够高。也许不够严密,但相互替代用来说明一般性质的问题,不太会出方向性的错误。
所以,银行的客户经理,看中小微企业,很可能看到的是,额头飘着“平均活不过3年,放出去的贷款大大可能不良”的脑洞评估。此前,有报道称,民建中央的调研发现,只有一成的小微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利率普遍上浮约30%;九成的小微企业要靠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获得资金,综合融资成本在25%左右,应急式的过桥贷款利率更高。在这个形势下,除非有特别充分的理由让银行相信,你跟“平均活不过3年”的企业不一样,客户经理乃至主任,行长,不愿意贷款都是一个市场主体应有的反应,双方话语权的不对等是天然的,银行就此落个“大老爷”之名,确实有点冤。
如此,银行就无从指责了吗?
从心理定位不对等的层面上看,则另有说头。
刘卫昌委员一句“求爷爷告奶奶”,道出多少做实体经济的辛酸。
想来,中小企业在跟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刺痛他们的,除了无法获得贷款的失望外,还有或明或暗不被尊重的感觉。毋庸讳言,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今天,社会大环境未必都能对胼手胝足的创业者有适当的评判,在银行,不乏错认自己或者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其中有些人内心有着自认精英的傲慢。这种傲慢,在上门求贷的中小企业客户面前,就表现为对客户的轻视。
还记得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多年前说过:“银行首先是服务业,跟商场,宾馆,餐馆没什么不同。”在马蔚华看来,在服务业工作要有服务业的觉悟,不管自己是否情愿,让客户心里舒服是职业要求。
那种高高在上,以莫名优越感待客的银行员工,那些有这样的员工而以平常视之的银行,被刘卫昌指摘一句“大老爷”,一点也不冤!
而那些索性就是“为个人利益制造障碍,或者搞利益输送、暗箱操作”的,则有党纪国法追究,又岂是责怪一声“大老爷”就能放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