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月收官股指重挫 沪指全月跌1.81%

2016年03月01日 08:03    来源: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制图谢瑶

  在经历1月大跌22.65%的创伤后,投资者期待2月上演绝处逢生的愿望再度落空。在降准预期落空等因素的困扰下,2月收官A股再现暴跌,其中沪指失守2700点,全月大跌1.81%。创业板全天更是暴跌6.69%,创5个月以来新低。不过,昨晚央行出手降准,机构认为A股短线或存反弹机会。

  □市场

  各大股指暴跌

  A股继上周四暴跌之后,本周空头再次如猛虎一般强大来袭。周一早盘,沪深两市低开低走,沪指开盘后迅速跌破2700点关口,一度跌幅持续扩大至4%,恐慌气氛蔓延。虽然盘中煤炭股拉升,但两市稍作震荡后继续下行。

  午后开盘,颓势依旧没有扭转。沪指持续走低,并逼近股灾以来新低,最低跌至2638.96点。临近尾盘,银行、券商等权重板块启动护盘,但为时已晚,回天无力。创业板表现更是弱到家,盘中跌超7%,尾盘跌幅略有收窄。

  截至收盘,沪指报2687.98点,跌2.86%;深成指报9097.36点,跌4.98%;创业板报1880.15点,跌6.69%,5日累计跌15%,创5个月来新低。

  整体来看,行业方面除银行当天以微涨0.24%实现飘红之外,其余行业全数沦陷,其中计算机、电子、商业贸易行业跌幅居前,分别下跌7.12%、6.64%和6.61%,此外,包括轻工制造、机械设备行业的跌幅超过6%。

  2月股指收阴

  继此前经历了1月A股大跌22.65%的创伤之后,期待2月上演绝处逢生的愿望再度落空。昨天是2月的收官之战,因赶上农历春节,2月仅有三个交易周。就全月来看,A股表现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沪指大部分时间表现稳步回升的态势,但伴随着月末的两次暴跌行情,再度将投资者伤得体无完肤,大半月的收益也被悉数吞噬。

  数据显示,沪指2月累计下跌49.62点,跌1.81%。深成指月跌320.84点,跌3.41%;创业板跌幅更是惨重,月跌113.92点,跌幅达5.71%。而从沪指近10年来的2月市场表现来看,2月红盘概率为八涨二跌。

  □探因

  三因素引发下挫

  中欧基金等多数机构认为,有三方面因素或引发了收官之战的下挫。首先,G20峰会未能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市场对于周末降准的预期落空。

  此外,连日来一线城市楼市火爆,部分股市资金遭遇分流。

  第三,尽管人民币短期内没有大幅贬值,但人民币中长期持续温和贬值的预期仍令市场担忧。

  从市场基本面看,中欧基金强调,年初以来的负面因素已经逐步消解,此前的大跌释放了部分做空动能,悲观情绪有一定修复。未来一个季度,市场可能会在曲折中走出一波反弹行情,投资者或迎来布局的好时机。

  □分析

  短线或存反弹机会

  本周将迎来2016年全国“两会”,A股市场也将正式迈入“两会”行情。再加上昨天晚间央行如市场所愿实施降准,对此,中欧基金认为,A股短线可能存在反弹机会。其中,与供给侧改革关系较大的周期性板块

  近期表现或好于成长股,投资者需关注实体行业的开工情况。在1月份天量信贷投放后,若旺季开工较好,企业盈利将有一定的改善预期。“两会”临近,政策预期与政策的不确定性并存,但整体偏乐观。

  需适当控制仓位

  春寒料峭多波折,暖意回归须云开。连续两根巨阴后,超跌反弹能否一触即发?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表示,从配置策略上看,未来将延续存量博弈的格局,继续震荡下行可能性仍存在,建议更加重视有估值优势的行业和个股,适当控制仓位。

  从节奏上看,个人投资者节后虽有注资,但观望情绪较为浓厚,并有逢反弹出局的迹象。融资余额再次减少。沪港通方面,沪股通资金小幅净流入,说明境外资金对A股短期中性偏乐观,港股通资金持续流入,境内资金抄底港股的意愿持续强烈。

  机构仓位节后连降

  京华时报讯(记者敖晓波)节后两周股指跌宕起伏,市场谨慎气氛明显,机构仓位也连续两周出现下降趋势。

  好买基金数据显示,春节后的两周,机构仓位均出现下滑趋势。具体来看,上周,偏股型基金仓位下降0.98%,当前仓位58.63%。其中,股基下降0.8%,标准混合型基金下降1.00%,当前仓位分别为83.09%、55.82%。

  行业配置方面,基金上周主要减仓了交运、电力和餐饮三个

  行业,减仓幅度分别为0.47%、0.64%和0.75%。基金配置比例位居前三的行业是有色金属、计算机和轻工制造,配置仓位分别为3.31%、3.07%和3.04%。

  而在此前的一周,偏股型基金仓位也大幅下降1.09%,其中,股基下降1.8%,标准混合型基金下降1.01%,且主动调仓幅度大于名义调仓。

  不过,好买基金表示,从目前来看,公募基金仓位总体仍处于历史中位偏高水平。

  京华时报记者敖晓波


(责任编辑: 刘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