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2016年02月29日 07:2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莫

  停摆约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近期迎来实质性进展。《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相关监管部门于上周召开会议部署了相关工作,并确定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相关银行的试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监管层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不过,记者多方了解,监管层对整体试点额度并没有明确指标。而在上述银行中,中行进展最快,其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已于去年启动,目前,相关产品方案已经报送到监管层,而发行额度也应监管部门要求在调整中,并未最终确定。与此同时,另有两家大行也于不久前启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并在最近确定了主承销商。另外,一些中小银行甚至城商行也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但是监管初期将其纳入试点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2006年至2008年为国有银行集中处置不良资产阶段,这也助推了以商业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为发起机构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创新模式的发展。其中,建行在2008年发行了国内首单也是唯一一单由银行发起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元2008-1”,发行规模为27.65亿元。不过,后来随着国内银行业经营指标的持续改善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市场对金融衍生品“再认识”,2009年以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停摆。

  不过,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持续下滑,截至去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7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双升”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持续承压,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则是银行处置不良的创新渠道。自2015年开始,监管层就不断给市场“吹风”称择机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具体的产品交易结构设计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分为优先档和次级档两层,和一般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并无根本区别。但由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基本上是不良资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成本更高,也面临更多难点。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估值是市场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业内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要打折出售,但是究竟要打多少折,才能符合交易各方利益,这有待银行和中介机构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合理定价。“从银行的角度而言,需要其风险部、计财部、资产保全部等多个部门参与。由于不良资产的特殊性,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监管部门未来也可能要求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陶坚表示。

  从投资人的角度而言,业内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先档收益率和银行间市场的其他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相差无几,因此优先级投资人应该仍以银行、保险机构为主。而其产品特性决定了其次级投资人的范围将非常有限。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吕明远在日前举行的中债资信不良资产证券化培训班上也表示,不良资产证券产品次级档风险很高,对投资人的专业化能力要求高。对投资人而言只有在对底层基础资产有全面、清晰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投资次级档证券,因此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让意向次级投资人深度参与基础资产尽调。“银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就会和某些次级投资人进行定向沟通,目前来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一些省级的资产管理公司会是比较主要的次级投资人。”联合资信结构融资部总经理田兵表示。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次级档的风险较大,若发起机构自留(即投资次级档),会对出表造成影响,即使采用后续涉入原则部分出表,所耗用的风险资本也较高。”吕明远还表示,从银行的角度而言,将不良“出表”正是其现阶段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的最核心诉求。因此,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会严格控制自留比例,而在产品的具体条款中也不适合安排任何由发起机构直接提供流动性支持等可能影响出表的增信措施。

  不过,虽然次级档承担了更多风险,但在未来也有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据一位投行人士透露,不排除银行通过子公司方式或其他交易结构的设计来“曲线”投资次级档的可能性,在“出表”和收益之间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主流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一般是正常类、关注类和不良贷款类的组合证券化。此前,关于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采取全部以不良资产组建资产池的模式、还是采取正常贷款与不良资产混合组池的模式,市场也有不同看法。业内人表示,正常类搭配不良贷款,确实能平滑资产池的现金流,但是由于重启的头几单具有示范意义,预计产品资产池的入池资产会是纯不良资产。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2016-02-29 07: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停摆约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近期迎来实质性进展。《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相关监管部门于上周召开会议部署了相关工作,并确定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机构,相关银行的试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监管层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不过,记者多方了解,监管层对整体试点额度并没有明确指标。而在上述银行中,中行进展最快,其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已于去年启动,目前,相关产品方案已经报送到监管层,而发行额度也应监管部门要求在调整中,并未最终确定。与此同时,另有两家大行也于不久前启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并在最近确定了主承销商。另外,一些中小银行甚至城商行也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但是监管初期将其纳入试点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2006年至2008年为国有银行集中处置不良资产阶段,这也助推了以商业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为发起机构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创新模式的发展。其中,建行在2008年发行了国内首单也是唯一一单由银行发起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元2008-1”,发行规模为27.65亿元。不过,后来随着国内银行业经营指标的持续改善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市场对金融衍生品“再认识”,2009年以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停摆。

  不过,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持续下滑,截至去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7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双升”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持续承压,而不良资产证券化则是银行处置不良的创新渠道。自2015年开始,监管层就不断给市场“吹风”称择机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具体的产品交易结构设计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分为优先档和次级档两层,和一般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并无根本区别。但由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基本上是不良资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成本更高,也面临更多难点。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估值是市场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业内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要打折出售,但是究竟要打多少折,才能符合交易各方利益,这有待银行和中介机构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合理定价。“从银行的角度而言,需要其风险部、计财部、资产保全部等多个部门参与。由于不良资产的特殊性,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监管部门未来也可能要求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陶坚表示。

  从投资人的角度而言,业内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先档收益率和银行间市场的其他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相差无几,因此优先级投资人应该仍以银行、保险机构为主。而其产品特性决定了其次级投资人的范围将非常有限。中债资信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吕明远在日前举行的中债资信不良资产证券化培训班上也表示,不良资产证券产品次级档风险很高,对投资人的专业化能力要求高。对投资人而言只有在对底层基础资产有全面、清晰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投资次级档证券,因此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让意向次级投资人深度参与基础资产尽调。“银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就会和某些次级投资人进行定向沟通,目前来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一些省级的资产管理公司会是比较主要的次级投资人。”联合资信结构融资部总经理田兵表示。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次级档的风险较大,若发起机构自留(即投资次级档),会对出表造成影响,即使采用后续涉入原则部分出表,所耗用的风险资本也较高。”吕明远还表示,从银行的角度而言,将不良“出表”正是其现阶段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的最核心诉求。因此,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会严格控制自留比例,而在产品的具体条款中也不适合安排任何由发起机构直接提供流动性支持等可能影响出表的增信措施。

  不过,虽然次级档承担了更多风险,但在未来也有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据一位投行人士透露,不排除银行通过子公司方式或其他交易结构的设计来“曲线”投资次级档的可能性,在“出表”和收益之间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主流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一般是正常类、关注类和不良贷款类的组合证券化。此前,关于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采取全部以不良资产组建资产池的模式、还是采取正常贷款与不良资产混合组池的模式,市场也有不同看法。业内人表示,正常类搭配不良贷款,确实能平滑资产池的现金流,但是由于重启的头几单具有示范意义,预计产品资产池的入池资产会是纯不良资产。

  

(责任编辑:向婷)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