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录音又录像 不让存单变保单
蔡华伟绘
“请问陈女士,你是否知晓您购买的基金产品国泰医药不是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而是具有较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
“知道。”
“请问陈女士,如果有银行工作人员向您推荐不属于本行系统目录范围内的产品,都属于严重违规,不知您是否知晓?”
“明白。”
……
在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南二路农业银行网点,银行销售人员正对刚刚决定购买国泰医药股票型基金产品的陈冬兰女士进行现场同步录音录像,而在银行网点显著位置,有醒目的“双录”提示。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根据广东银监局的统一要求,现在他们要对销售的每一笔高风险理财产品和其他代销产品销售过程进行“双录”,客户“双录”并取得凭证后才能在前台办理购买及扣款手续。
“存款变保险”层出不穷
“高息理财”变血本无归、存款变“保险”“飞单”……这些一直被认为是制造金融消费纠纷的“顽疾”。近年来,国内消费者理财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各类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保险产品大量涌现,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类理财产品亟须拓展销售渠道,银行代销产品也逐渐增多,理财代销类纠纷层出不穷。
在广东惠州,洗碗女工郑姨在银行办理了一笔5000元的存款,但第二年她却接到保险公司通知其续费的电话,此时郑姨发现自己的“存款单”其实是向保险公司购买的一份缴费期3年、保险期6年的分红保单,她这时才想起一年前办理定期存款时被人以“高息”忽悠了。她想退保,但按约定她办理提前退保将损失1249元。郑姨多方投诉,最后双方达成和解,但所谓的“高息”她一分钱没得到,还需承担249元的手续费。
相对于众多“存款变保单”且投诉无门的老人和其他一些受高息诱惑最后被骗得血本无归的人来说,郑姨还算幸运的。农行广东省分行私人银行部高级财富顾问陆继芬介绍说,现在部分受弱监管的合伙性质私募股权基金,针对盲目追求高回报的投资者设计虚假投资项目,通过高回报引诱银行、信托、证券等传统金融渠道销售人员为其违规代销,对银行等机构造成了违规私售风险。
广东省银监局表示,一些投诉者声称银行员工在推介过程中做出了种种承诺,或银行员工在工作场所向购买者推介非本银行理财产品的“飞单”,但又不能提出相关证据。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讲,调查理财代销纠纷、“飞单”事件,确定银行责任面临取证难题。主要是由于传统银行录像资料保存时限短、录像覆盖的区域不全,造成监管部门无法通过调取录像进行取证。
治疗顽疾实施“双录”
记者了解到,为全面实施“双录”,广东分成两步来走,城区网点于2015年10月1日起实行,县域网点于2016年1月1日起实行。截至2015年12月末,广东银监局全辖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3071个网点已全部启动“双录”工作,合计安装录音录像设备21208套,硬件配备符合开展高风险理财业务及代销业务“双录”的要求。
广东省银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双录”环节为销售确认环节,即“销售人员就产品关键交易信息及风险的提示,以及客户对上述提示确认的过程”。同时,规定“双录”内容必须包括产品关键要素、产品主要风险、产品匹配度、客户权益须知及销售人员合规承诺等主要要素;“双录”产品范围限定为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销售的高风险理财产品以及除国债、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贵金属、一年期(含)以下保险之外的所有代销产品。
不过,“双录”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农行广东省分行广州天河支行行长崔志海表示,一些客户经理一开始或多或少嫌“双录”繁琐。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个人金融事业部高级市场推广经理郑晓玲表示,有些大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更不愿意留下语音影像资料。
但由于“双录”是广东银监局对所有银行所有网点的硬性要求,去哪家银行都是这样,没有例外。针对一些大客户担心的“隐私泄露”问题,所有银行实行省行集中管理“双录”资料,各银行网点实施“双录”后系统直接上传省行储存服务器,网点电脑上的语音影像资料自动删除。初步磨合后,大家接受了强制的“双录”。
超出预计的“零投诉”
在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珠江新城营业部,顾客从日莉正在为购买一个营业部代销的保险产品进行“双录”。记者问她,“双录”有没有给她带来不便或不适?她笑着说,各个银行网点都如此,就没所谓不适了,“双录”是对自己权益的一个保障,而且整个过程对诸多信息及产品风险给予更加明确的提示,这一点作为消费者是乐于接受的。
据广东银监局统计,自2015年10月1日启动“双录”以来,广东银监局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录制“双录”影音文件25.65万笔,产品类型覆盖了广东银监局所要求的“双录”产品范围,“双录”实施后新售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的信访投诉为零,代理保险的退单率降低了5.8个百分点。银行反映,许多客户表示进行“双录”大大降低了其对违规私售理财产品的担心和疑虑,“双录”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违规私售风险的重要防火墙。
广东银监局表示,“双录”实施后新售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零投诉”超出了他们的预计,可以说“双录”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希望这成为根治金融消费纠纷“顽疾”的一剂良药。
(责任编辑: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