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节7天全国电影票房同增87% 押宝《美人鱼》光线传媒赚翻

2016年02月15日 07:34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谢若琳

  在猴年的春节假期里,中国电影市场开门红。不完全统计,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突破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7.13%

  大年初一同时上映的三部国产影片《美人鱼》《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都表现不俗,总票房高达32.72亿元,抢占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美人鱼》以17.61亿的票房纪录稳居冠军宝座。

  与此同时,2月15日晚间,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公司出品的影片《美人鱼》票房成绩已超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50%。

  实际上,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4日记者,《美人鱼》电影的票房已经为17.61亿元,占去年光线传媒全年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破35亿元

  同比增长近九成

  站在2015年的影视热潮上,2016年农历春节期间,全国电影市场都呈现出一派红火景象。猫眼票房数据显示,从大年初一以来,截止至大年初七,7天的时间里,全国内电影市场总票房达到35.18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8.8亿元相比,大幅增长87.13%,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的春节前三天,全国电影总票房分别为6.38亿元,5.20亿元及5.03亿元,日均突破5亿元。

  此外,春节档期间,国产热门影片再次发力,《美人鱼》、《西游记之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三部影片总票房高达32.62亿元,抢占了市场份额的93.49%,表现十分抢眼。

  尤其是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自初一上映以来,就以2.76亿的成绩,一举打破了由《港囧》保持的国产电影首日票房纪录。随后,该片在春节档大战中遥遥领先,不断刷新票房历史纪录。根据猫眼票房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记者截稿,《美人鱼》上映7日,总票房高达17.61亿元。

  而其他两部电影《澳门风云3》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表现不俗,分别以7.66亿元和7.45亿元的成绩位列春节票房排行榜第二、三位。

  “可以说,渠道下沉的三四线城市影院扩张模式,进一步推动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从今年春节档的表现来看,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还将是风光大好。”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员朱玉卿表示,按照往常的经验来看,春节档一般占当年全年总票房的5%左右。根据这个规律推算,2016年全国总票房将有望达到7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美人鱼》票房突破17亿元

  占去年光线传媒总票房三成

  与此同时,参与《美人鱼》、《澳门风云3》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三部影片的上市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

  2月14日晚间,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公司出品的影片《美人鱼》于2016年2月8日零时在中国大陆地区公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2月14日12时,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6.5天,票房成绩已超过人民币16 亿元,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50%。

  实际上,《美人鱼》上映前,和和影业、光线传媒和龙腾影视三家公司作为影片的保底发行方,就已经与周星驰签署了16亿元至18亿元的保底总金额。也就是说,在电影上映前,周星驰就已经赚回老本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周星驰要求发行方签署保底协议,是由于去年曾与华谊兄弟因为分红对簿公堂。“《西游降魔篇》上映时,周星驰合作的公司是华谊合作,因为分红的问题,星爷旗下的崴盈投资甚至将华谊兄弟告上法庭。于是今年,星爷转而与光线传媒合作,而且签署了保底协议,格外谨慎。“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光线传媒此次押对了宝。

  光线传媒2015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15年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盈利3.89亿元至4.45亿元,比上年同期3.29亿元增长18%至35%。此外,报告期内,公司上映了《左耳》、《港囧》、《鬼吹灯之寻龙诀》、《恶棍天使》等15部电影,投资加发行或者联合发行的电影累计票房约55.76亿元,电影收入和毛利较上年同期增加。

  而截至2月14日记者截稿,《美人鱼》电影的总票房高达17.61亿元。也就是说,《美人鱼》一部电影的票房,就已经占到去年光线传媒全年总票房的31.58%。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