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家酝酿建立产能过剩退出通道 支持做好呆账核销

2016年01月26日 07:4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为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推出一系列政策,建立产能过剩行业退出通道,帮助企业解决产能过剩行业退出引发的人员补偿包袱过重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产能过剩退出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和产能升级。

  记者了解到,上述政策由多个部委参与,最快将在今年上半年出台。一位参与讨论的政府人士告诉记者,上述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财政将拿出专项资金,用来解决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退出后人员安置、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奖补。下一步国家将研究一系列政策并建立和完善产能过剩退出通道,包括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支持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等内容。

  国务院日前召开会议明确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目标,钢铁行业将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至1.5亿吨;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新增产能的技改和产能核增项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上述政策将首先在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展开,随后将延伸至其他产能过剩行业。

  “国家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政策护航,为这些需要缩减的产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退出通道。”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化解产能过剩无疑是本轮改革成败的关键,但不容忽视的是,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提及多年,政府也频频下文,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退出通道,政府光下硬指标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产能过剩情况反而愈演愈烈。以水泥行业为例,近十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数十个相关文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然而水泥的产能却一路走高,目前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不到70%,东北地区更是不足50%,产能严重过剩。但中国水泥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3个省区依然有新建的水泥项目上马。

  产能严重过剩也是钢铁行业当前最主要的问题。2014年,粗钢产量8.23亿吨,产能却达到12亿吨,远远超过需求。正是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今年以来钢材价格长期跌破成本线,导致钢厂亏损严重。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严控新增产能,并要求在2017年前压缩8000万吨粗钢产能,但是去产能进展缓慢。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政府人士告诉记者,相关部门已进行了长时间调研,目前比较大的难题是,大量“未批先建”项目如何治理,应采取什么路径和方法遏制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新建产能的同时,对于旧产能淘汰过慢,导致新旧产能叠加,从而加剧过剩。“这些过剩行业都集中在基础制造业,除涉及大量投资,还增加了地方就业,解决起来面临人员安置、地方负债等问题。”上述人士说。

  “国家鼓励企业自主的市场化退出,通过政策助力解决企业退出可能出现的难题,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可操作的退出通道,为下一步改革扫平障碍。”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就意味着,下一步围绕着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提速,过剩产能退出的过程一定很艰苦,但随着供给侧改革的继续推进,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大批优质企业将会涅槃重生。

  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本月12日在就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中央提出的化解产能过剩的要求,发改委将从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加大政策力度引导产能主动退出,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为地方和企业化解产能过剩进行奖补等五个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本月22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用于支持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文件规定,此资金根据全社会发电量征收,根据2015年的发电量测算,全国年度征收专项资金约为467亿元。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加上地方配套方案,预计中央财政为钢铁、煤炭两行业去产能资金支持规模每年将达到2000亿元,持续4年至5年的时间。2016年,这两大行业将会出现企业倒闭、兼并重组等事件,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广发证券认为,以煤炭行业为例,我国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约为27%、40%和73%,集中度相对较低,而目前动力煤和炼焦煤亏损面按矿井个数来看分别达到91%和95%,预计“十三五”国内煤炭行业可能逐步展开大规模并购。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