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泰电源大股东违规减持仅罚310万元

2016年01月26日 07: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桂小笋

  科泰电源大股东此前的违规减持,随着证监会最新的通报有了实质性进展。1月22日,证监会对外通报了对6起违规案件进行处罚的通知,科泰电源榜上有名。

  据了解,科泰电源大股东违规减持,证监会决定责令其改正,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3日内对超比例减持情况进行报告和公告,并就超比例减持行为公开致歉,此外,对公司和相关责任人有不同额度的罚款。

  科泰电源此前曾发布公告称:“当事人将针对拟处罚意见提出陈述和申辩。”《证券日报》致电公司咨询此事的进展,工作人员称“不清楚”。

  减持太快信披没跟上

  根据1月22日证监会的通报可知,科泰电源的第一大股东科泰控股于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5月25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科泰电源”1400万股,累计减持股份占已发行股份的比例达到5.9375%;其中,在2015年5月22日减持后,减持“科泰电源”比例已超过科泰电源已发行股份的5%,科泰控股未按照规定及时向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也未通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科泰控股违法减持的股份数为300万股,违法减持金额为5391万元。

  依据《证券法》的规定,证监会给公司开出了罚单:对科泰控股超比例减持未披露及限制期内转让行为予以警告,对违法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严伟立予以警告;对科泰控股超比例减持未披露行为处以40万元罚款,限制期内转让行为处以270万元罚款,罚款合计310万元;对科泰电源超比例减持未披露行为,对严伟立处以20万元罚款,对科泰控股限制期内减持行为,对严伟立处以20万元罚款,罚款合计40万元。

  查阅上市公司的公告可知,去年11月初,公司此前曾披露了大股东科泰控股及其主要负责人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消息。公告称:“该事先告知书相关内容仅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事先告知,当事人将针对拟处罚意见提出陈述和申辩。”

  随后的公告中,对于这一事项的进展未有陈述,《证券日报》记者致电公司咨询相关进展,公司人员称“不太清楚”。

  证监会加大处罚力度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7家公司收到了监管部门的处罚通知,其中,有10家公司被处罚,是因为公司自身的问题,其他被处罚的公司处罚原因则是公司的股东或控股参股的公司。从处罚类型来看,有8家公司被处罚款,其余公司则是公开批评等处罚方式。对比去年同期的情况来看,数据显示,去年同期有8家公司收到了处罚通知,其中,有6家公司被罚款。

  被处罚款额度最高的是长信科技股东。公司此前发布公告称,收到公司股东东亚真空电镀厂有限公司转来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而股东的被处罚,也和违规减持有关。

  公告显示,证监会责令东亚真空改正,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3日内对超比例减持情况进行报告和公告,并就超比例减持行为公开致歉;对东亚真空超比例减持未披露及限制期减持让行为予以警告,同时对东亚真空这些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李焕义予以警告;对东亚真空超比例减持未披露行为处以40万元罚款,限制期内转让行为处以3000万元罚款,合计罚款3040万元。对东亚真空超比例减持未披露行为,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李焕义处以20万元罚款;对东亚真空限制期内减持行为,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李焕义处以20万元罚款,合计罚款40万元。

  证监会此前提及,“在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监管转型的同时,证监会进一步强化证券执法和行政处罚工作,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维护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维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阳光电源上半年净利增长逾7成      2015年07月21日
  • · 阳光电源加码光伏集成业务      2015年07月20日
  • · 南都电源拟收购华铂科技控股权      2015年06月26日
  • · 阳光电源巨资流出玩跌停      2015年06月16日
  • · 茂硕电源定增8.6亿实控人包揽      2015年05月26日
  • · 阳光电源:携手阿里触网      2015年05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