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私募操盘手熔断记忆:来不及挂单就收市了

2016年01月19日 10:11    来源: 网易    

 

  2016年的股市开局,是刘军(化名)从业十多年来经历过最“妖”的年度开局。

  的确,元旦后仅4个交易日,A股就上演了4次熔断,两度提前收市,这在A股历史上绝无仅有。

  相比1月4日而言,1月7日的熔断来得更令人措手不及。开盘仅不到半小时,沪深300(3323.268, 28.88, 0.88%)指数就触发了7%的二档熔断阈值,创造了A股有史以来全天交易时间最短、收市时间最早的一天。

  对于1月7日的操作,刘军有些无奈,“只能怪我自己手慢,根本没来得及挂单就收市了,想卖也没卖出。”

  低仓位也受伤 

  刘军在上海一家成立了15年的私募基金公司担任投资总监,2015年其管理的私募产品收益在100%以上,在行业中居于中上游。1月7日早上九点半,刘军如往常一般开始盯盘,其仓位在20%左右。

  刘军感叹,“本来打算再反弹一点就把仓位降到10%,谁知道一开盘就跌成这样,完全没有一点征兆。”

  1月7日市场的暴跌来得确实有些突然。9点43分,沪深300下跌5.28%触发第一档熔断阈值;9点59分,沪深300再度触发7%的熔断阈值,A股在开盘不到半小时就草草收盘。

  虽然刘军管理的基金只剩两成仓位,但一天之内净值跌了2%,还是让刘军有些懊恼。刘军解释称,“我在元旦之前就想把仓位调下来,元旦回来后,1月4日当天,大盘开盘即下跌,我当时就觉得不是一个好现象,所以当天上午我把仓位从50%降到了20%几,想说再观察看看,谁知道下午就熔断了。”

  刘军进一步告诉记者,“当时也没想明白熔断的事情,就觉得市场不太稳定,于是在5日和6日这两天,我趁着反弹又减了一点仓位。减仓时觉得挺忐忑的,想着万一又涨了怎么办,所以就留下了20%的仓位,谁知道到了7日是这样的局面,真是不该留这点尾巴。”

  不过,相较而言,刘军在其熟识的一些私募同行中,情况还算比较好的。刘军告诉记者,“我周围已经有一些私募朋友在担心融资盘的事情,有位朋友在元旦前后两天就亏去了1000多万,压力非常大,如果市场情况继续那么糟糕,那么爆仓的风险将上升。”

  而让刘军感到担忧的,还有随着市场大跌而来的基金赎回压力。市场大跌期间,刘军和业界有着比平时更多的沟通,7日晚新闻联播后,刘军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这两天跟几个年轻的公募基金经理交流,他们的仓位都在九成以上,要是晚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利好出来,第二天只能直接挂跌停板卖的节奏,不然没法承受大额的赎回。大家都挂跌停板了,明天也不用玩了。”

  一丝曙光 

  对于即将到来的1月8日,刘军表示,“排除利好出现的情况,如果能跑,我会考虑减仓,把仓位降到10%。”

  刘军称,“我身边各种各样风格的投资者都有,我个人属于比较谨慎的。元旦之前我打听了一圈,发现大家都觉得一季度是可以把握的做多窗口,当时我就有点怀疑,意见这么一致能靠谱吗?没想到元旦回来市场及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一季度基本没戏了,留10%底仓保持观察就可以了。”

  对于监管层最近的态度,刘军认为值得捉摸。“感觉监管层是在有意图地进行调整,这几天汇率贬得飞快,降息降准也没有如期到来,对于1月8日大股东解禁的事情,监管层也是卡着时间才给出回应,各方面让人觉得监管层是有意让这些利空一下释放,为注册制的到来或者是其它事情做准备。本身熔断的初衷当然不是让市场暴跌,只是想把市场控制得平稳一些。总体而言,监管层的态度指向于想打造一个先抑后扬的局面。所以我认为短期来看,起码是一季度,必须十分谨慎。”

  不过,由于熔断机制引发的各种争议和市场极端反应,证监会在1月7日晚间宣布暂停实施熔断机制,这意味着,仅仅实施数个交易日,熔断制度宣布暂停,成为资本市场上施行时间最短的政策之一,这或许能为因担忧流动性紧张而神情紧绷的基金经理们带来一丝希望。

  深圳一位私募负责人刘敏(化名)评论称,“在涨跌停板机制下搞熔断,等于是双重熔断,就算已经有两个跌停也完全不能释放风险。而在这种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高仓位操作跟赌博无异。虽然监管层朝令夕改会让人吐槽,但是这种机制不取消将违背让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初衷。”


(责任编辑: 张桔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