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万峰时代的新华保险将走什么路?

2016年01月19日 10:07    来源: 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燕梳新青年

  对于寿险老兵万峰而言,如何把握深刻理解环境趋势之后的机遇,及一番调兵遣将后的排兵布阵,万峰的新华命题作文刚刚开始。

  

  万峰的新华难题

  命运多舛的新华保险,在几经股权和人事变更之后,确实由高调、张扬、生猛变得规矩、安静、平庸,战略上的迷失更是明显。到底是时代的戏弄,还是无人可用的窘境所致?

  1月12日晚间,新华保险一纸关于董事变动的公告,直接催生了2016年的第一则保险行业热门话题——“康典别离,万峰继任”。连续出任两届执行董事、董事长的康典不在董事行列,几乎宣告了这位文艺老青年的离开,众人之目光全部聚焦新华保险仅剩的执行董事——前中国人寿总裁、现新华保险总裁万峰身上。

  命运多舛的新华保险,在几经股权和人事变更之后,确实由高调、张扬、生猛变得规矩、安静、平庸,战略上的迷失更是明显。到底是时代的戏弄,还是无人可用的窘境所致?对于寿险老兵万峰而言,如何把握深刻理解环境趋势之后的机遇,及一番调兵遣将后的排兵布阵,万峰的新华命题作文刚刚开始。

  康典的新华遗产:事了拂衣去 留下功与名

  六载新华路,搭档三任总裁的康典可谓功成名就。

  拥有银行、信托、证券、投资等多个金融领域经验和显赫出身的康典,自2009年12月28日执掌新华保险,即备受行业关注,期冀可以为动荡之中的新华保险带来更多的资源禀赋、走出舆论困境。

  面对彼时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创始总裁孙兵出走风波等棘手事件,康典展现出了过人的资源整合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雷霆手段,通过协调新晋大股东中央汇金、民营小股东、监管机构等火速解决偿付能力危机;觅得经验、经历和孙兵颇为相似的另一寿险市场成名多年大佬——何志光的加盟,稳定军心,推进寿险业务正常发展;随后推动新华保险A+H上市,成为国内保险第四股。

  资本市场的风光、上市公司的品牌效应、偿付能力的监管危机解除……这位68岁的老者给新华保险留下了一曲豪迈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功成名就,亦有憾事留下。

  非保险业务领域的风光,为之增色甚多,但保险领域的乏力则为之失分选项。尤其是在新华保险成功登陆A股和H股后,2012年后康典主导且发宏愿的新华保险转型境况并不如人意,甚至令这家以彪悍闻名的险企失去了应有的那股子锐气。

  2013年,康典主导完成了一波大范围的人事调整,增设CEO、COO以及多个委员会。他亲任CEO,并在全国构建了七大销售区域,推出系列新华系统内引起较大争议的转型举措。当年新华保险遭遇了成立17年以来最为困难的开门红,开年连续数月负增长后,全年勉力保住6%的增长。2014年、2015年又以6%、2%的保费增速落后于18%、24%的市场平均增速,丢掉了来之不易的寿险三甲之位,滑落至第五位。

  规模的失落可以解释为转型的行进艰难,但“将帅不和”、“山头主义”等八卦消息后,何志光的离开、万峰的入主、康典“把握均衡,不走极端”的用语等是否为市场观察这次新华保险转型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呢?

  康典或许真如有些评价所称“能治乱而不善于中兴”,但在他的任上,他的使命可以说是已经完成。

  新华的战略迷失:叹险道几番缭乱 英雄便成迟暮

  印象中那个动荡之中依旧保持不错业绩的新华保险,乃中国早期保险市场中颇少见的性格色彩鲜明的寿险公司,浓重的草莽气息中有股凛冽的荒野味道、市场味道,也因此极大契合了粗放年代国内保险市场发展的脉络,令之收获了相当分量的粗放经营果实——中国第三家年度保费过千亿的寿险公司、第四家成功登陆A+H、一批以善打硬仗开拓市场著称的经理人队伍……

  时至今日,经历数载转型、官方口径中“棋至中盘”的新华保险再也不是那个彪悍的猛人,变得越发的规矩、安静、沉默,也越发的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正变得平庸。

  无论是大势皆不可阻挡的“互联网+”宏观潮流,还是即将到来的大养老、大健康等势必会影响中国保险市场格局、盈利模式的微观业务领域,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新华保险均被落得太远,迷失在全新的市场语境中。

  曾经的同城对手——泰康人寿相当长时间被新华人寿完胜,以极大优势超越,保费规模差距以百亿元计算,2013年新华保险保费已破千亿元,同期泰康人寿仅有780亿元。其实两者的转型时间相差无几,泰康甚至更晚些,但战略更为明晰。大规模铺设养老社区之后,泰康人寿陆续拿下大型医院、互联网财险牌照、入股投资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全面布局“互联网+大健康”。以“创新”为口头禅的泰康这一次似乎真的号准了创新落地的脉门。

  老对手太保寿险或许才是新华保险转型对标的企业。同样是醉心于传统业务转型的太保寿险,自5年前徐敬惠担当“一把手”后,便提出“聚焦营销渠道、聚焦期缴业务”的结构转型革命。如今看来,太保寿险“大个险”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在人力健康发展和产能有效提升的“双轮驱动”下,2015年上半年太保寿险的个险新保占比达到74.4%,个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达95%,可见其价值增长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一点或许可从利润中反映一二,同等规模下太保寿险(略低些)利润远胜于新华保险。2013年、2014年太保寿险净利润63亿元、91亿元,同期新华保险为44亿元、64亿元。

  如今的新华保险虽说成立了电商公司、亦在健康、养老方面有所涉及,但在以传统KPI考核电商公司的传统做法下,上述领域也仅仅停留在有所涉及层面。

  战略上的迷失可视为时代的挑衅,人才各梯队的流失可算是真正的人灾。历经孙兵的出走、何志光的离职、万峰的入主,原本一批跟随新华保险成长的铁军或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分崩离析。杨智呈、高焕立、赵子良、郭自光、唐庚荣、方方、提建设、陈玉龙、洪伟、李森、刘雪松、孙东庆、王智勇、陈利平、朱旭华、张连庆、毕闯、李磊、马骏、张云鹏、何永平、高方立……以当年七大中心主任为代表的人才流失,几乎席卷新华保险相当部分的省级老总以上管理人员,其中七大中心主任仅有一位还服务于新华保险,省级老总涉及数量十数位,总公司部门总、副总、省级副总数量更为惊人。 

  万峰的宿命: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

  从China life到New china life,这或许是万峰的宿命,或者说是万峰保险抱负的延续。

  从“China Life”到“New China Life”,万峰能否写出“New”故事?

  记得万峰转会新华保险之初,市场疑虑并非是其能力、经验等管理者硬件条件是否可以驾驭新华保险,而是长期浸淫于央企体制下的万峰及其行事风格与偏张扬、生猛文化的新华保险是否可以尽快融合?

  一年半的磨合,2016年迎来新华的“万峰时代”之后,万峰将会带领新华保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燕梳新青年》无从断言,只能从他过往经历及公开言论中梳理一二。

  现年58岁的万峰,拥有三十几年保险从业经历,作为曾经的中国第一大寿险公司总裁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和出众的能力。有熟知万峰者曾评价称,无论从产品开发、精算、后台管理,到信息系统,和公司发展战略,万峰都有涉猎,对寿险经营有着独到的理解。

  联想万峰执掌国寿的最后阶段,其已经形成了对传统寿险业务的价值转型方向,明确提出: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经营目标由追求保费为向价值效益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投入驱使向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由以首年保费推动向续期拉增长转变;保险产品由以理财产品为主向保障型、兼顾多样化转变。

  中国人寿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保费低增长徘徊之路开启。中国人寿2011-2013年保费同比增长仅为0.1%、1.4%、1.2%,其中2013开年一度下滑至负增长8.2%。2014年3月万峰突然转任国寿副董事长,随后受邀加盟新华保险。

  出任新华保险总裁之后的万峰极大延续了国寿后期的转型思路,在新华保险的年报发布会上曾直言,“新华保险保费收入2015年的计划仍然是正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会很大,是个位数的增长计划,主要原因一是坚持转型策略,以个险渠道为核心,以期缴业务为主要发展目标;二是当前整个行业发展,我们需要考虑现金流风险,必须保证现金流充足稳定;三还要注重公司整体实力的增长,总资产的增加;四要积极应对政策出台后保险业的变化。”

  连续三年个位数增长的新华保险2015年的保费增速创下历史最低,2%。

  2014年8月,万峰“全面指导和总体把握”编著了一本《日本寿险业研究》,书中有对日本寿险业实务层面非常干货的介绍和研究。当然,在2015年11月底,万峰还有一次公开演讲,称“寿险业要树立保险提供保障的经营思想,正确选择自己的竞争领域,聚焦于保险领域竞争,依靠做好保障型产品突破发展瓶颈”。(详见本号历史文章《大讨论|万峰的寿险世界观》一文)

  早在2014年5月,《燕梳新青年》在《万峰千万年薪奔新华?》一文中,就曾写到“潜龙在渊壮志未酬的万峰和战略徘徊策略摇摆总裁之位空缺已有5月之久的新华保险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新华对于万峰来说,或许真是个难题:其一,股东诉求与职业经理人理念是否一致?其二,万峰寿险理念是否抓住了当前寿险业发展机遇?其三,是否会受到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及市场舆论的影响,理念执行能否一以贯之?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已然“异化”了的新华,谁人可堪大用?

  在一个资本烙印越来越明显的寿险市场,如果有在对保险业发展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鲜明职业经理人理念,《燕梳新青年》会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但也有着深深的忧虑:英雄儿女总被雨打风吹去。

  老兵不死,愿如你所愿。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