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绿色信托:发展空间大 模式待创新

2016年01月14日 07:11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发挥制度灵活优势,借绿色产业寻找自身转型突破口——

  绿色信托:发展空间大 模式待创新

  

  信托业主动对接绿色产业,看重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投资空间。探索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业务模式,也将为信托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契机。但是,绿色信托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资金成本与期限错配等问题亟需解决,要求信托公司必须练好“内功”

  作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以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已成为信托业积极适应经济形势、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寻求增长新动力的重要领域。目前,不少信托公司纷纷加快对绿色产业的布局,以中建投信托为例,截至2015年末,该公司在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市场投资管理规模已达80亿元。

  绿色产业投资需求巨大

  “当前,我国绿色产业投资空间大,布局绿色产业将是信托业寻找业务增长点的宝贵尝试,也为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建投信托研究员王俊表示。

  早在2014年,信托公司就已经开始发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据了解,爱建信托成立了“爱建信托·海证一号碳排放交易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实现对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环保型企业的支持;兴业信托发行了“兴元2014年第二期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该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础资产为银行绿色金融类对公贷款;百瑞信托发行的百瑞安鑫1号单一资金信托产品,将信托资金用于光伏电站工程的建设与运营。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信托公司在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能源、节能改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创新业务模式,全年开展项目266个,累计提供资金555.7亿元。

  “未来5年,我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需求巨大,财政资源只能满足其中一小部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是必然选择。”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李永辉说,在信托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应积极开拓绿色信托市场,努力打造既能满足社会资本的投资理财需求,又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业务模式,从而为信托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信托资金运用范围广泛,在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王俊表示,能够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产业市场的信托可以充分发挥制度灵活性,运用股权、债权甚至资产证券化等形式为绿色产业提供金融支持,通过发行绿色信托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

  李永辉说,针对现阶段绿色环保企业的特点,信托公司可发挥其业务创新能力,为绿色环保企业量身打造绿色信托,满足其资金需求。在风控以及资金募集等方面,信托公司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风控措施,能降低信托计划所面临的风险,还可利用自身客户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金募集。

  谨慎处理期限错配问题

  “目前,绿色信托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王俊表示,由于绿色信托较传统房地产信托和基础设施信托等在尽职调查、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宜快速扩大产品规模,未来随着政府对绿色产业支持力度逐渐加大,绿色信托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李永辉表示,绿色信托发展还面临一些待解问题,其中,资金成本与期限错配问题需要关注。信托公司应积极开展企业应收账款质押、专利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等灵活手段,并根据不同绿色环保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以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同时,主动适应绿色产业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作用,通过信托业务模式创新,解决资金期限错配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王俊认为,清洁能源领域或将成为绿色信托今后发展的重点。“未来,信托公司将逐渐突破现有债权融资模式,加大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托资源整合优势,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带动清洁能源领域的产业并购和整合。”

  王俊同时认为,一些清洁能源项目初始投资金额较大、开发周期较长、运营成本也较高,因此项目评估非常重要。

  李永辉表示,信托公司要紧跟国内绿色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对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产业领域重点关注,围绕煤炭和石油两个资源类产业的污染物减排做文章,促进绿色循环产业链条的形成。同时,梳理对绿色环保产业信托贷款业务的现行模式,积极尝试业务创新,构建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产业扶持业务构架,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尝试采取股权投资信托、类资产证券化等,并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确保投资项目风险可控。

  绿色信托发展对信托公司也提出了新要求。李永辉说,信托公司必须充分调动自身资源,深入重点项目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提升对绿色环保产业的研究能力,同时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经济日报 记者 常艳军)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