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6日讯(记者 康博) 201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以两次触发熔断收盘,虽然在昨天的交易中市场并未再次上演如此悲剧,但依然维持弱势震荡格局,沪指全天微跌0.26%。记者注意到,不少机构对新推出的熔断机制颇为不满,但在无奈之下也只能转为积极布局价值股。
另有业内人士透露,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在具有熔断机制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还需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的资金管理能力。因为熔断机制加大了市场恐慌,特别是5%和7%两档距离过近,导致分档失去意义,反而使市场在两档之间失去流动性。
市场接受新交易规则“洗礼”
2016年的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双双低开并持续走低。沪深300指数午后跌幅扩大至5%,触发熔断机制,暂停交易15分钟,但恢复交易仅6分钟后跌幅便达到7%,再度触发熔断,暂停交易至收盘。
对于有投资者质疑“指数熔断机制引起了市场大跌”的观点,证监会随后发布公告称,从1月4日市场情况看,熔断机制发挥了一定的冷静期作用,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引入指数熔断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在中国还没有经验,市场对新的规则有一个逐步调整适应的过程。
如此极端的行情之后,不少机构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暴跌原因基本归纳为:一是大股东减持解禁日期的临近,引起市场避险情绪;二是注册制即将推出,引发市场对于股票供给增加冲击资金面的担忧;三是节前监管层对于险资举牌资金来源和杠杆的关注言论;四是人民币汇率再度下挫,引发资本外逃担忧。
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认为,触发熔断是大跌的结果而不是原因,A股目前不存在去杠杆等实质性利空,而主要是市场心理较为脆弱。部分个股被小单砸出7-8个点的跌幅,可见市场情绪如惊弓之鸟。
国寿安保基金认为,从长期来看,熔断只是延缓了市场波动的时间,对于趋势性的有基本面和资金面支撑的市场波动,熔断机制并不能改变市场运行的方向。短期由于新制度推出造成的投资者心理层面的冲击大于该制度的实际影响,长远而言,市场运行的方向和节奏仍应遵循投资者对于基本面和流动性的判断。
据悉,在拟推出熔断机制之初,业内就存在争议。近期诸多业内人士也发表了观点,如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部分私募人士等均认为熔断机制加大了市场恐慌。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甚至建议证监会取消熔断机制,其认为新机制影响了市场流动性,未来将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拿住好股才是重点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众多讨论熔断机制推出本身对错的声音之外,也有不少机构默默的在利用市场下跌积极布局有价值的公司。
九泰基金就认为,整个资金面依旧较为宽松,且往往一季度会呈现季节性流动性改善;经济数据处于真空期;机构配置需求年初往往也更为有利;同时,近期市场对企业盈利预期出现上调,军工热度上升也有助于对市场信息和情绪起到支撑作用。整体而言,春季行情可期,短期内看好军工板块。对于前期涨幅过大、受大小非解禁带来的潜在影响较大的板块、非银金融及TMT中的相关子板块,则需留意其短期面临的冲击风险。
鹏华基金首席策略师张戈表示,展望全年,保增长、调结构和去产能等政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今年的市场流动性可能与去年有所不同,市场整体将呈现区间震荡的特征,但综合政策面、资金面和经济面来看,全年有望实现正收益。上投摩根基金则表示:“作为公募基金,熔断机制的实施也提高了基金仓位管理的要求,我们将根据市场变化,在精选优质上市公司进行投资的同时,兼顾流动性的管理。”
国内最大私募——重阳投资合伙人、首席策略师兼基金经理陈心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2016年主要有四大结构性机会。第一,具备正预期差、受益于改革红利的优势公司,具备竞争力护城河的优势企业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期。第二,新技术、新业态中具备超预期增长潜力的领先公司。第三,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优质高端制造业企业。 第四,具备中长期可持续高分红能力的龙头企业。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行业划分上,2015年业绩实现增长的上市公司有其分布特点。Wind资讯显示,2015年业绩预增的207家上市公司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内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突出。